致仕制度多用于中下级官员,高官存有特例 与百姓不同,官员是社会精英,是朝廷赖以统治社会的主要力量。官员为官,享受制度赋予的各项待遇,而一旦致仕,待遇自然受到影响。唐朝的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同。比如,大体上,所有官员的俸禄,致仕之后享受半额,这是一个基本恒量。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专门负责官员的管理,每年吏部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依照规定,完好执行等等。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皇帝不会太注意这些基层官员的具体情况,通常就是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年龄到了,有的人身体也有问题,更会积极申请致仕,但是批准权力在皇帝。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张行成继续努力,最后皇帝说了心里话:“公,我之故旧腹心,奈何舍我而去。” ①还当面流下了眼泪。张行成还能继续申请吗?只好放弃,继续工作。实际上,他确实身体衰老了,不久便去世。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李靖是唐太宗时期的战神,首屈一指的军事家。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尚书右仆射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特意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说现在官场风气不好“不问愚智,不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亦欲以公为一代楷模”。唐太宗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绢帛千段,皇帝的御马两匹。 看来,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于伯亿在唐朝是朝散大夫,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到了七十岁,进入致仕年龄,他上表给皇上,不是要求退休,而是要求继续工作,他说:“臣虽年合致仕,而筋力尚强,犹堪驱策。”②唐太宗很高兴,认为他很直率,听复旧位,继续工作。可见,七十岁对所有官员都是一个具体考验,是否真心申请是一回事,首先是需要表态的。 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如李靖这样是一种类型。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张仁愿从武则天到睿宗时期,为国家立有多方功劳,尤其是防守北方边境,功劳显赫。睿宗景云初年,作为朔方总管的张仁愿到了致仕之年。睿宗的做法是,特给全禄俸,又拜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依旧致仕。这样,张仁愿的退休后待遇比退休之前,不降反升。 但是,对于多数官员而言,致仕意味着人生高潮已过,转入下坡道,不仅仅是待遇降低,人际关系等都会遭遇重大影响。李日知是睿宗时期的宰相,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转刑部尚书,不再是宰相。于是,他明白自己的去向如何,便多次请求致仕。唐玄宗最后批准了他的请求。李日知的申请,没有告知妻子,当批准下来之后,他妻子十分惊奇,说道“家产屡空,子弟名官未正,何为遽解也?”没有什么家产,子弟们的前途也没有安排好,怎么突然就退休呢?李日知回答说:“读书人能够如此,已经过分,人心是永远不能满足的。”③显然,李日知看明白了,但他的妻子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唐玄宗很反感,双方都受到处理,崔隐甫免官回家侍养母亲,宇文融贬官为魏州刺史,而张说致仕。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从武则天到中宗时代,李峤都是朝廷大手笔,在政治立场上不属于睿宗、玄宗一派。先天二年,李峤早就以特进的身份致仕,但还是受到了新的处分。他的儿子李畅贬官虔州刺史,本来李峤是不必跟随前往虔州的,但是朝廷下令必须跟去,属于被“放斥”。 因为朝廷政治或斗争,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所以并非所有的人只要致仕就永远退休。苗晋卿在天宝末年已经官刑部尚书,与杨国忠不协,致仕还乡。至德二年(757年),肃宗亲手给他写信,即日拜为宰相,统领国务。在平定安史之乱逐渐取得胜利之后,苗晋卿就不断请求致仕,最后以太子太傅的高位致仕。但是,到了第二年,皇帝又想起他,重新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又回来工作了。代宗时,他还是不断要求致仕,广德初以太保身份致仕,永泰元年去世。苗晋卿是个特例,一生竟然三次致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