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食盐:曾经关系到国家盛衰(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陈韶旭 参加讨论

    没有盐万万不能 
    苏轼《山村五绝》中有一句“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按照老一代人的说法,不吃盐并不会死,但是不吃盐最大的问题是会没有力气。 
    科学证明,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据说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对犯人的惩罚,便是一段时间内不准吃盐。 
    人若无盐,只能从草木灰等替代品中获取,但这一代价是其他有毒的东西也会进入人体造成伤害。同样,因为人如动物一般舔舐土地,更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无论是池盐、井盐还是海盐,对于人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  
    先民依盐池而兴盛 
    谈到盐政,从来不能离开盐的历史,池盐、井盐、海盐是中国盐的三个最重要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的观点是,中华文明的兴盛和依托河东盐池分不开。 
    上古时期人类通过狩猎,可以从动物的内脏血液获取必要的盐分。一部纪录片中记述,近代鄂伦春猎人仍然保留这一习惯,他们在北部茂林中猎得野兽,第一件事便是趁热将动物内脏生食,以获取必要的多种维生素和盐分。 
    我们的祖先从洞穴逐步迁移到平原,生产方式也逐步从渔猎转变为以农耕种植为主,饮食结构也从肉食为主转为素食为主。这一变化必须要有长期可靠的盐的供应来支撑。 
    古代把自然盐称为卤(即盐水),把人力加工过的结晶称作盐。《说文解字》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中国先民最早享用的自然盐便是池盐,具有天然结晶而无需加工的特点。最著名的池盐便是“河东盐”,亦称“解盐”,产自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安邑镇。《洛都赋》记载:“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泼,成之自然。”所谓自然,是指夏季频仍的南风,使得解池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取之不竭。金文中有“卤”字,显示周天子赐臣子的多为“卤”盐,或可说明,当时在渭水流域、黄河中游,经过人力加工过的盐还未盛行。 
    黄天华说,再往前考,已经缺少文献,但夏商周的兴盛显然和河东盐池有关。《山海经》云:“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此即是河东盐池。史载河东之盐地“袤五十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左传·成公六年》称河东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故而河东盐池被称作“国之宝也”。 
    比如尧帝建都平阳,距离河东盐池约140公里。舜帝建都蒲坂,距河东盐池约60公里。安邑镇又称禹王都,顾名思义是大禹建都的地方,距离河东盐池仅为20公里。黄天华说:“明明河东盐池地区并不适宜农耕文化的发展,却偏偏最先成为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由解池向四方发展,才有河南的伊洛文化,河内的殷墟文化,渭水平原的周秦文化和汾水盆地的晋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盐不立国。” 
    谁控制了河东盐池,谁就拥有了财富和统治权。围绕河东盐池和其他盐产地的战争也很多,比如巴楚盐泉百年战争,秦楚的夺盐战争。一旦控制了对方的产盐地,征服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