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宋拓本仿真线装本在深圳艺术博览会展出前,让我帮忙取一个主题名称。我随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采风团刚刚从西安回来,在碑林参观了“开成石经”的原石,面对如此庞大神圣的石质文化典籍,内心欣悦不已。脑海里时时回想起伫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开成石经”,实在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代七次由政府主办的刻经,惟此保存最为完整、纠正的错讹最多、经文最精准,所以就想起一句话:故国之根,国故之本。 华夏之所以为华夏,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价值观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西方哲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哪里有我认同的价值观,哪里就是我的祖国。所以,记录在中华古典文化元典如“十三经”中的文字所携带的中华价值,就是华夏古国之根。考索往昔历史,每当天下动荡、朝代更迭乃至神州陆沉,有识之士率先奋不顾身所保护的,不是锦帛珠玉,而是文化典籍,因为文化典籍在,价值观就在,价值观在,国就不会灭亡。这就是电影《英雄》中,尽管兵临城下,万急之时,箭如飞蝗,而抄写经书的老先生却岿然不动,神情自若,他深知:只要经书在,国就不会亡。至清末,西风东渐,势不可挡,当时一流的志士仁人,清醒地预感到,中华文化即将经受史上最沉重猛烈的击打和破坏,所以,他们放弃了个人在历史转折中捞取私利、兑换好处、谋求进身的机会,而埋首典籍故纸之中,孜孜矻矻地抄写、整理、保存,像即沉船前的泰坦尼克号的老船长,眼看大船将沉,他从容镇定地指挥其他人撤离、援救,自己亲自掌舵,旁边还放着一杯新沏的红茶,他以这种尊贵的冷静和沉着,蔑视着任何灾难的到来。 面对《开成石经》,让人感叹不已的,一是唐朝经“安史之乱”,国本已经动摇,国运开始下跌,而朝中官员士夫结党营私,党派纷立,却依然有正能量在纷纭的政治倾轧中,历经波折,坚持将《开成石经》刻完,真是天不灭我华夏,此万世之功勋,有赖于神圣的身负天命者!二者,唐末混乱,石经几乎毁灭于军阀混战,又有赖于志士仁人,居然能说服流氓出身的藩镇军阀朱阿三(温),不破坏石经,反将其完整保护,此不啻又是华夏文化神圣的托命之人! 因此,手抚宋拓本仿真线装《开成石经》,遥想累代前贤,内心充满感激与温暖。 如今中华文化有复兴的希望和端倪,读中国古书者越来越多,而选本之多,目不暇给。初学者固然依赖点校详细乃至翻译本,也无不可。毕竟中国新式教育,早就废弃了从前由小学入经、由经入文史而后归于诸子的传统读书治学模式,今人不得不依赖二手、三手等便捷版本,权宜之计,易足称道。而对那些有了一定读经基础和文史基础的读者,我建议读此宋拓本仿真线装《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在中华历史的变化动荡当中,同样历经丧乱,屡遭凌夷,却保存完好,堪称奇迹!惟有明代关中大地震,使极少部分碑石发生裂纹,故损伤少量文字。幸好现存宋代拓本全部《开成石经》,保存了石经未经地震破坏的原貌,所以,仿真原大印刷,装帧成标准线装,蔚然可观。陈列于书房,无疑是最高尚的收藏和阅读内容。 荟萃中唐数代杰出士子心血,校订经书,纠正错讹,内容准确,自不必赘言;而刻字亦皆为中唐当时书法才士,一丝不苟,大唐气象,跃然石上纸上。读之诵观之摹之,既能明晓经义,又能观赏书法,可谓全方位接受前人的文化抚慰与思想和审美滋养。 近年以来,我冒昧地提倡慢阅读,即读书要警惕贪多求快,主张将熟读过的书反复再读,所谓温故而知新。 曾国藩说:肚子里须有一百篇烂文章。文章之根本,在于合乎经义又辞章华美。前人道为文之法,当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而修养之途,无非饱读经书,变化气质,文章粲然,尽在其中矣。《开成石经》正所宜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