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之所以选择向圆明园进军,主要是在获悉清军退守至圆明园的情报后,实施尾随攻击的军事行动的自然结果。法军于10月6日率先抵达圆明园,并于7日展开了对圆明园的劫掠行动。英军在7日午时左右抵达圆明园之后,随即实施对圆明园的劫掠。10月7日下午,圆明园内个别建筑物开始燃烧起来。次日,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附近建筑内发现了之前被囚人质的物品,基于愤怒,遂将此建筑焚烧,同时也引燃了圆明园内的局部建筑。 在具体的劫掠过程中,法军抢到的物品多于英军。法军、英军及雇佣军、苦力之间,在物品的劫掠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顺序性。园内珍品大多为法英所得。为解决“劫掠机会不均等”的矛盾,联军成立了战利品委员会,并进行了分配和拍卖。但联军内部私人之间的买卖行为才是圆明园陈设物品“调剂余缺”的主要方式。联军短期内运输能力的迅速提升,也是圆明园遭遇第一次大劫掠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中,中国的一些土匪、百姓及八旗官兵也参与了进来,抢劫或捡拾了大量的物品陈设。而在清军随后的追缴行动中,大量物品被缴回,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中劫掠行为实施主体的多元性。 注释: ①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②[英]霍普·格兰特、诺利斯著,陈洁华译.格兰特私人日记选[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③[法]库赞·德·蒙托邦著,王大智、陈娟译.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④贾桢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⑤[法]L.F.朱以亚著,赵珊珊译.中国战争纪行[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⑥[法]亨利·柯迪亚著,刘曦、李爽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要:外交史、照会及公文[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⑦[英]麦吉著,叶红卫、江先发译.我们如何进入北京[M].上海:中西书局,2011。 ⑧[英]加内特·沃尔斯利著,叶红卫、江先发译.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M].上海:中西书局,2013。 ⑨魏开肇,赵蕙蓉.北京通史(第8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⑩王莲英.火烧圆明园时间小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8(2)。 (11)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2)舒牧等.圆明园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3)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耿昇.孟斗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公布的档案文献揭露英军焚毁圆明园之真相[J].学术月刊,2006(1)。 (16)王开玺.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7)[法]阿尔芒·吕西著,王眉译.军旅回忆:1860年征战中国之秘密家信集[M].上海:中西书局,2013。 (18)[英]斯霍温著,邹文华译.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9)[法]皮埃尔·马蒂埃著,陈丽娟、陈沁译.从巴黎到八里桥[M].上海:中西书局,2013。 (20)[法]埃利松著,应远马译.翻译官手记[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1)[法]帕吕著,谢洁莹译.远征中国纪行[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2)[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法]瓦兰·保罗著,孙一先、安康译.远征中国[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4)[法]贝齐亚著,陈建伟译.中国之役:1859-1861[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5)[英]约翰·H.唐恩著,陈洁华译.从加尔各答到北京——一名军官写于两地的日记[M].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26)汪荣祖著,钟志恒译.追寻失落的圆明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7)姜涛,卞修跃.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8)常润华.圆明园兴衰始末[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9)秦国经,王树卿.圆明园的焚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4)。 (30)[法]乔治·德·克鲁勒著,陈丽娟等译.进军北京[M].上海:中西书局,2013。 (31)鲍文原记二十四日(10月8日)联军退出圆明园。此与事实不符,是为误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