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 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属于非遗,虽然级别与品质的要求可以降低,但在活态传承的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在传统村落中形成一定的原生态文化,保护村落固有的文化空间。传统村落中的非遗保护,需要明确如下理念。 第一,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一种生活方式,确保文化的传承。有民俗学学者指出:“村落既是指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此外还是指一种制度性的人群组织类型。”村落作为一个实体,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均有“自足”的性质。正基于此,村落作为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其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家族传衍、乡规民约等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值得整体保护。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村民能够传承其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 第二,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同属于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传统村落评选最主要的三个参考要素分别是传统建筑风貌、选址与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者其实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传统建筑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为物质文化遗产,但建筑知识与修复技术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生活知识类遗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就有诸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也有诸如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窑洞营造技艺等。这些都是极好的例证。另外,一些建筑装饰如砖雕、木雕等则属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数量更多,分布也更加广泛。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从事传统民居建造的工匠及其传承状况调查应当予以重视。 借助传统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对民间建筑营造与修复技术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关注其传承与保护机制,不仅对非遗,对整个中国建筑界、文化遗产领域都有重要意义。这样既保护了非遗,同时也对传统建筑的源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再来看村落建筑的选址与格局,这其中蕴含的生态环境思想,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思考。古人所谓的“风水”与堪舆相地之术,涉及“天人合一”观、“阴阳论”、“五行说”等,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整体性学问。传统风水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讲究背山向川、藏风聚气等,正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也蕴含着文化伦理。 今天我们讲“乡愁”,“乡愁”的载体其实就附着在这些具象的自然空间之中,尤其是充满乡土与自然气息的空间之中。因此,古人的这种观念及其村落实践其实就是农业文化的基因,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样值得重视与保护。由此可知,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对村落的非遗来讲是必由之路,循此路径我们才可以看到完整与富有乡土气息的村落,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