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的结果怎么样 从现有的布局来看,故宫有大量文物展览布置在东路、西路和外东路、外西路,并不在中轴线上,而且十分分散。那么,中轴线以外的这些展览,是否起到了分流的作用呢?一位故宫的工作人员坦言:“确实吸引一部分观众,但对游客总量而言,这作用小得微乎其微。”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故宫就开辟了不少专馆陈列。据已故故宫前副院长单士元在1985年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的讲话:“故宫博物院解放后开辟专室陈列的文物,要求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系统的分组陈列,一改过去类似古董摊式的陈列旧法,主要陈列室现有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青铜器馆、绘画馆、雕塑馆、陶瓷馆、工艺馆、钟表馆、宫廷玩具馆等。” 但与此同时,时任院长的张忠培在1989年撰文《江河东行已越境史迹永存--解除故宫破坏性开放感怀》中写道:“五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一个新中国的大学生的时候,我常来故宫参观。那时夏天的御花园曾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记:遮天蔽日的古松柏,沁人心脾的紫藤香,以及那精巧别致的石子小路,无一不使人留连忘返。八十年代的御花园,却被摩肩接踵的人群填满,枝叶繁茂的古松柏,大多只剩下不多枝条,干得枯瘦乏力,竟承担不起落在身上的冬雪。1988年1月的一天夜晚,一场不大的冬雪,使几十棵古松折断了树枝,至于天天处于人们脚下的石子小路,更是面目全非。”这么看来,30年前靠设置专馆、展览分流游客的做法,似乎并没有成功。 而在去年做客央视节目时,单霁翔还表示,“游客往往急于去看皇帝曾经坐在什么地方,再往前走去看皇帝曾经躺在什么地方”,沿着中轴线走到御花园后,就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出口神武门,“出门以后有的观众会抱怨,没有看见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瓷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藏品”。 这种情况的确并不少见。在神武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准备离院的游客,发现这类“遗憾”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比如,游客章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参观故宫,觉得中轴线人多,便一路往东去宁寿宫花园买了10元一张的门票参观珍宝馆,本以为可以“花钱买人少”,结果他们几乎是被人流推着前行。体量大的展品还能看上一眼,低矮的展柜只看到人头攒动。考虑到孩子、老人容易走散,天气又热,便早早出馆了,“一点没值回票价”。 比如,游客乐女士到了乾清门便离开中轴线去参观东六宫,走到最北面陈列玉器的钟粹宫,却吃了闭门羹。后来她才知道,东西六宫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同时全部开放,由于布展和修缮等原因会有一些宫殿临时闭馆。她感到,尽管故宫近年也安置了许多电子标识牌告知观众附近可参观的展馆,但像她这样的中老年人,不会想到去操作这些电子化产品导览。“本来想走人少点的地方,结果逛着逛着也不知道要看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