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妄断臆改。考释必牵涉校勘,校勘之大忌则为轻易擅改。昔冯武尝指出:“不可以一知半解而斟酌去取,姑俟之博物者裁定”;叶德辉亦强调:“虽有误字,必存原本”;均以为与其擅改,不如迳存原貌;否则一字之差,便贻千古笑柄。检读“清水江文书”,多见據、拠、处等字,均“据”之繁体或俗写,考释者不察,遂遽下断语云其为误字,即为一显例。更甚者则为“情因”二字,文书屡见不鲜,皆各有其含义,考释者主观臆断,竟言“情”为讹字,当改为“今”。不知无论音与形,此二字均渺不相涉,何能有误?此为原文不误而改者误,不可不引为大忌。 四曰缺乏实证。校注之事,最讲实证,凡文书确有误者,必列举可靠证据说明,拟改而有待实证者,则必加一“疑”字以示慎重。陈援庵曾总结校勘四法,今人多乐道之。四法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均无一不依赖于证据。证据明始可改,当为校雠考辨之铁律,即便理校乃不得已之补充,亦必有坚强之理据可依。所谓理据云云,即行文习惯、前后体例、地方习俗史实等,皆有可覈实之理由为证据,方可下笔慎重更改。今观《考释》初稿,证据未备而迳改者甚多,严重者甚至以不误为误,非但徒增纷扰,亦有失谨严笔法。 五曰释义欠妥。考释文书,理应以句为单位,先释其中之辞,使晦者豁、隐者显、难者易、碍者达,然后串解全句大意,展现循环诠释之妙趣。易言之,即释辞有裨于呈现全句语意脉络,呈现全句语意脉络亦有助于释辞。更重要者则为通释文书全篇大意,介绍事主立契缘由,提供史实背景,揭示家族家支源流,简述契文实际功能。兹事意义甚大,关系全书质量非浅,虽尚待今后田野作业,以求获取实证依据,然亦不可不及早注意,以防事起仓卒而不知所云。今观《考释》试写稿,释辞者多,串解者少,通释者则绝无一人。而释义未安者,更俯拾皆是。如前述“情因”二字,考释者迳训为“因为”,“情”字遂无着落,语气内涵既不完整,轻心漫笔之咎何辞? 六曰用语未准。考释校勘,事涉专门,何谓讹、何谓脱、何谓衍、何谓倒,皆应与具体情况对应,稽核史实准确无误,方可慎重结论下笔,决不能马虎错置,出现外行笑话。《考释》试写稿虽不能说全然有错,然遣词用字未准者亦多,当反复参照前人校勘成果,融会贯通以求灵活妙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