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东北疆域的奠定、划定与变更 1.清朝东北疆域的奠定 天聪七年(1633),清统一之东北疆域大致范围:东北起鄂霍次克海,沿库页岛东岸,顺宗谷海峡,傍鞑靼海峡及日本海北部、日本海西岸以至图们江口一线,西越大兴安岭,接蒙古喀尔喀部牧地;北逾外兴安岭以北一线,南抵黄、渤海沿岸。 崇德十年(1643)春,以俄国雅库茨克总督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一支132人的哥萨克武装队伍,初次翻越外兴安岭,进入清朝辖境黑龙江中游之精奇里江。接着进入黑龙江中游,沿江而下,一路侵扰,烧杀抢掠。 顺治九年(1652)二月,清军开始反击入侵俄军,迨至十七年,入侵黑龙江流域之俄军基本被肃清。康熙四年(1665),一支俄军复沿黑龙江窜犯,并在上游雅克萨城旧址修筑塞堡。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清军先后两次击败入侵俄军于雅克萨城。二十八年,中俄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界,线之南归属清朝,线之北归属俄国。 2.清代中俄东段边界的变更 俄国因战败而签订边界条约,但其觊觎中国黑龙江流域领土的野心从来都没有熄灭。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败北,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等待,沙俄终于等来了可以公开染指中国内河黑龙江的良机。这也应了俄国的谚语:“坐岸静候,可得顺风。”道光二十七年(1847),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强行在中国内河黑龙江流域实施扩张。自咸丰二年(1852)开始,由于洪、杨起事于广西,旋即占领南京,加之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关内清军屡屡败北,逼得清廷不得不从其根本重地——吉林、黑龙江征调八旗劲旅入关作战。当时东北的主要驻军为满洲八旗,其额设官兵,吉林为10100名,黑龙江为10300名。而数量本来就少的官兵因“征调频仍,官弁兵丁效命疆场者,十居七八,生还故里者,十仅二三”⑥。与之相反,当时沙皇为了侵略中国,于1851年开始在外贝加尔征兵,到了翌年9月,用来入侵中国的军队总数已达48000余名。⑦一俟准备完毕,俄军便于咸丰四年四月入侵黑龙江,逮至翌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黑龙江下游之非法占领。咸丰七年,俄国又侵占了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大片清朝领土,并将之与此前占领的黑龙江下游连成一片。 咸丰八年(1858)四月八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穆拉维约夫闻讯后于四月十一日兵临瑷珲城下,要求与黑龙江将军奕山进行边界谈判。四月十六日,奕山与穆拉维约夫订立《瑷珲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内河黑龙江成为界河,清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固有领土,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固有领土成为中俄“共管”之地;此外,俄国还获取了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中俄东段法定边界随之变更。 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六日,俄使伊格纳切夫利用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北京之机,以所谓“调停有功”,诱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该约使得与前黑龙江将军签署的《瑷珲条约》得到清政府的确认,将原约内中俄“共管”的清朝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固有领土变为俄国占有。与1689年《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相比,清东北边疆百万陆地领土、濒临之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及岛屿丧失殆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