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市缘路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对于军城的兴起,及其后是否能够完成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以来,并不是所有的军城都能成功转型为商城,并发展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腾冲和张家口之所以转型成功,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腾冲在古代不具备发展城市的条件,其所在区域山高谷深,偏僻荒凉,人迹罕至,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坝区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54%,再加上对外对内的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水路运输也不通畅,因而不具备农业时代传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腾冲却因地处中缅“四战之地”,满足了明政府“抚夷固边”的军事需要,从而在这样一个农业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物产也不丰饶的边塞地区建立起军城,并通过逐步开发,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初步发展。中缅贸易兴起后,腾冲因为位于中缅边境,是中缅贸易的必经要道,因而从政府到民间都大力推进腾冲商业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国际商贸体系。近代以后,腾冲成为开埠通商城市,外国资本势力渗入,促进了腾冲近代国际贸易体系的确立,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出现数十家跨国商业集团。腾冲正是因为居于这种特殊的区位,才适应了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完成了从军城向商城的转变。 张家口所在地区也不是农业发达的区域,物产也不丰富,但作为军事城堡和交通要冲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城位于直隶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之过渡带,属冀西北山间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其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域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坝上为蒙古高原南缘,地势坦荡开阔,旷茫千里,一望无涯,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凉爽,牧草茂盛;坝下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桑乾河、洋河蜿蜒东去。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独具特色。历史上,该地素有塞北明珠之美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筑城后,有塞外山城、边关重镇、武城之称。明清时期,口外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茫茫蒙古大草原,口内是农业、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广袤富饶的中原各省,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跨区域贸易成为时代的趋势,因而张家口成为华北地区入进入蒙古地区以及远至俄国的交通要道。因此,随着汉蒙贸易与中俄贸易的发展,位于特殊交通区位的张家口适应了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需要,故而从军事要塞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的商城也就具有历史必然性。 综上所述,军城作为中国城市的一种类型,在清以后能否出现转型,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国家的发展变迁,二是内部的因素,即该城能否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叠加经济功能。腾冲和张家口正是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因而出现成功转型。腾冲和张家口从“城因军兴”,到“市缘路起”,再到区域经济中心,完成从“军城”到“商城”的功能转变和社会变迁,反映了清代一批城市的发展轨迹。 20世纪以后,腾冲与张家口在国家与世界形势的变化中,也因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而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如腾冲在抗战时出现了两大变数,改变了其后的发展轨迹,一是遭到日本的侵略,城市毁于炮火;二是滇缅公路的建设,取代了古老的南丝绸之路成为滇缅贸易主干道,滇缅公路不再经过腾冲,故而腾冲丧失了在中缅贸易中心的地缘优势,其边贸中心的位置被畹町所取代,最终导致腾冲进出口贸易转向萧条,“出口无货,进口无物”。(37)抗战后期,各大商号和银行相继从腾冲迁往保山、下关、昆明等城市。1947年腾冲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只有301户,资产较大的仅2~3户。(38)新中国建立后,腾冲降为一个县级城市,其发展远不及保山等新兴的城市。张家口在近代以后,虽然也遭到日本的军事侵略,但直接破坏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京张铁路的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张家口的交通枢纽和口内外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其后公路建设也使张家口成为京津地区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始终保持发展优势;而其城市行政等级的提高也成为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仅在此提到为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