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时至清代,棉纺织业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原棉需求愈旺。在输华白银短缺的情况下,印度棉花一度成为外国输华货品的第一大宗。印度棉花的批量入华印证,在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东方产品”而不是“西方产品”在中国行销走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化的外来原料输入,涉及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耕织结合系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核心,此时中国的棉花经济,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贸体系,而是开始受到异域的影响。英国等赖此重建对华贸易结构,海外棉也首次与中国千家万户耕织结合的小农、小手工业经济相结合。 关 键 词:中国/印度/英国/棉花贸易/鸦片战争前 作者简介:郭卫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夫棉为人之必需品,功用伟大,衣被万邦,我国以农立国,棉为农产物出品之大宗,关系国计民生至为重要。”①元明时期,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衣被材料;到清代,布又代替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品,棉纺织成为中国产值最大的手工业,原棉及其制品也成了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流通商品。印度是世界棉花的主要生产国,印度棉曾长期居于中国进口洋货的第一位;中国千家万户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体也首次赖此与海外货品相结合,从而与国际市场相联结。② 1704年7月21日,英国东印度公司船长詹尼弗(Capt.Jenifer)指挥的“凯瑟琳号”(Catherine)运入厦门1116担原棉,每担叫价7两银,购者还价4.5两,以5.5两成交。③这是西方输印度棉花入华之始,带有“试销”性质,也是偶然性事件。④ 30年后,英国开始规模性地向中国转售印度棉花,1735年东印度公司从孟买装运棉花605担运往广州,每担售价8.5两银。⑤自此,孟买成为“印棉出货之总机关埠”。⑥1739年孟买棉花续运广州,毛利107%,远超此次航行中所带其他货品的收益率(胡椒毛利51%,绒料等均为亏本)。此时印棉输华的特点是运量不大、利润不低。1742年,印棉870担入穗。⑦印棉入华仍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1756年,东印度公司船“霍顿号”运来印棉等,“脱售共获纯利8012两”。1757年,在宁波的东印度公司代表收到来自广州贸易情况的通报,告知“皇家公爵号”满载棉花等前来,预计“将获得极大的利润”。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比较稳定地输入印棉。1764年,有印度棉花运入。1768年,输入印棉成本为72891两银,售得97225两银。1769年,输入广州的棉花已增到21996担。⑧ 到18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灾荒饥馑,政府鼓励种植粮食作物,植棉不得已减少,导致中国对进口棉需求陡然增长,印棉乘虚而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此被打开缺口。1775-1779年间,在广州贸易的主要输入品中,印棉的价额是年均288334银两,首次超过英国毛织品(年均额277671银两),成为英国输华第一大货品;1785-1789年印棉年均输华价额1698001银两,远超同期英国毛织品的年均价额801879银两。自此之后,印棉输入更是惊人跃进,1804年输入棉花232368担,“已成为印度贸易上的一种重要货物”。⑨1814年输入317022担,1816年达到463867担。⑩价额方面,1817-1819年,年均升至4527211银两,已是1775-1779年均额的10余倍。(11)此局面延续到1819年,印棉一直雄踞英国输华货品的首位。此时的中国棉花经济开始受到异域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