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 郭卫东 参加讨论

    棉花能够赚钱,于是经常发生花包在广东海域被盗的情况。1786年9月17日,船长沃森(Capt.Watson)来见东印度公司驻华管理委员会主席,说在转载棉包的清朝官艇上发现棉花被盗,追究时一名印度水手又被该艇上的中国船夫殴打并推落水中溺死,其他印度水手亦被打,甚至殴成重伤;中国船夫还将艇绳解开,使被殴者无法求救。后来,中方海关官吏赶来将船夫监禁。几天后,行商知会英国大班:“船夫已受审讯,并向他们保证,假如印度水手的尸首发现有任何伤痕,其中一名船夫无疑要处死刑。”1787年发生同样盗案,船长拉金斯(Capt.Larkins)的载棉船在广州被窃,装货册记载在孟买和广州的装卸货均为5204担,但在商馆交货时只有4473担。不仅担数短少,那些表面完好的花包也被做了手脚,底部短了约一英尺,然后缝合。据说“驳艇载运船上货物到商馆途中”,此类窃案“经常发生”,英方于是向粤海关申诉,一个月后,海关监督勒令行商共同赔偿损失,分摊数额如下:祚官系该船保商和驳艇所有主赔3000元,棉花购买者石琼官和宜官分赔1500元和1000元,潘启官、周官、文官、平官、浩官每人摊赔500元。对此方案,英国大班并不满意,认为“祚官应负担全部赔偿,因为驳艇是他的,显然是他的船夫偷去的”。英方表示,此次“他们接受这个解决的办法,但下一季度,他们起运公司货物时,一定要由保商负责全部损失责任”。中方答辩:由行商连坐分摊是相沿已久的“老规矩”,但答应嗣后如再发生此类盗案会考虑英方只由当事人赔偿的建议。(34)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中,使西方对华贸易入超局面部分改观的不是来自西方的货品,而是来自东方殖民地的货物,棉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化的外来原料输入,牵涉到中国最重要的两个经济领域——农业和手工业,外来原料直接由大批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使用。植棉、纺纱、织布三个环节涉及众多中国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其制成品的出口,还与国外的众多消费者发生关联。而棉花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国际贸易产品,除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穿用之外,还与其生物性有关,棉株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宽泛,耐碱性在所有主要作物之上,自南纬25°至北纬42°30′之间的广阔地带均可种植。印度正是棉花的最早原产地,因为地处热带,棉作生产期短,产量较高,再加上无掺水之弊(35),质量比较划一;印度的土壤差异较大,生产的棉花种类很多,其主要棉类从纤维长度来看又与中国棉最接近,而其天然卷曲度却优于中国棉,印棉每寸可达150个卷曲,而中国棉仅66个(36);中国棉纺的纱抗牵强度很低,除非与其他棉类混揉,否则很难纺成高支纱。印棉品质虽不足以纺织细纱,却适宜粗纱纺织,而中国正是粗纱纺织的大国。棉花在印度适得其地还因其栽培加工需要密集型劳动,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这正好符合印度国情,充沛的廉价劳动力带来印棉最大的优势是价廉。还有运输成本,“广东一带人民从印度购棉比买江浙的棉花运费要低一些。广东地区的印棉价格大约能比国产棉花每担低一两银子之谱。”(37)印棉的这些优势为其大宗输华奠定了有利条件。“因自然资源天赋之不平衡,人们必须互助始能维持全世界人民全体之生存;同时世界经济进展至现阶段已成为一密接不能分离之整个体系。”(38)中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但前此交流主要在形而上的文化,特别是佛教;值此,棉花等物质层面的交流遂成主题,此乃中印关系史上的巨变。遗憾的是,文化层面的研究层出不穷,而物质层面的研究却相形见绌。
    自北宋以来,衣棉者渐多,棉花成为全民性需求。1289年,元世祖设“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39)迄明朝,棉花已成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政府专门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40)清朝时人所述:“予尝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极秦陇,足迹所经,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41);“江南产木棉,种者十之五,藉以裕民生,大半此为主”。(42)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棉花又是人人都需穿用的物品,棉花在中国有着极广阔的市场是毋庸置疑的。于是,中方有市场,印方有货品,供求关系赖此搭建。如《海国图志》所述:孟买“邻地丰产棉花,大半运赴中国”。(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