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大体按三组关系梳理了嘉定起义及其领导人周立春相关的一些史实,凡有与前说不同处已随行文一一交代,此处不再赘述。如果说从方法论角度还可以稍微小结一下的话,笔者承认本文利用的史料不是什么新的,只是在利用时注意了一些问题,包括史料形成时间的先后、相近内容史料间的因袭和变异关系、史料作者的身份背景以及不同类型史料的表述侧重(如地方志史料较狭隘的本土观念与整体历史视点的差异性),等等;相应地,从史料中得出的结论不尽同于前说。当然,前辈学者在研究时未必对这些史料利用的基本原则缺少了解和应用,我想更大的一个问题可能还在于研究对象相对特殊,导致观念上画地为牢,割裂性地使用了史料。关于上海小刀会起义研究,现存的最大一个迷思,也是本文试图追问的,即历史上实际存在过一个囊括各股力量、形成整体布局的“统一的上海小刀会”吗?已有著述在讨论上海小刀会的源流演变时,也常强调土/客、闽/粤、上海/周边、农民/游民、会党/农民武装等复杂的关系,但在分析各种“起义”的性质时又不自觉地将之视同革命的“联盟”,比如“嘉定之变”与上海县小刀会起义便被未经反思地径直归为统一布置、彼此约定、相互支援的同盟关系,而其领导人也不例外地都属于天地会成员。类似的“联合革命”的逻辑还可以继续往外推,这大概也是多年来众学者前赴后继、孜孜矻矻地反复论证上海小刀会与太平天国关系而不厌的一个潜因。本文在南翔起事的领导人周立春身上花费笔墨,除了有考订史实、厘清误解的目的,同时更想贴近历史本来脉络来写“人”,而不是把他继续当作被某一解释框架规定或束缚的傀儡。(71)本文大致还属于较为传统的政治史视角出发的写法,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下往上看,并且有可能继续发掘基层史料,由上海小刀会各人物的个体命运和历史深入社会、政治诸层次,或许可以写出一个更精彩的故事。 注释: ①王汝润:《馥芬居日记》及“编者按语”,见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4页。 ②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③盛巽昌:《帮中有派,帮外有派——点评上海小刀会领导层》,见傅一峰、华强主编:《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第339页。 ④《上海小刀会起义综述》,见《汇编》,第10—11页。 ⑤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四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3页。 ⑥该条注云:“1987年底,我赴北京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档案,在《两江总督怡良奏周立春解省审明凌迟处死折》(咸丰三年九月初一日,军机录副)的附件中,发现了周立春的两个印章拓片:一为‘提督本标全部大元帅’、一为‘统理军机’,喜出望外;可惜其中的另外两个附件,即一份周立春供辞抄件和一份周立春告示抄件,却在1953年6月4日整理档案时就注明‘缺’了。这两个印章所表示的周立春衔名,与当时他所处的地位完全相符,为目前见到的资料所未载,极为珍贵。他的衔名同刘丽川相等,均为大元帅,促使我对起义军的内部组织状况进行探索,从而分辨出其内部实际存在着一个以他为首和另一个以刘丽川为首的两个派系,彼此的职称不尽一致,组成人员的成分也有差别。”参见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年版,第81页注释2。 ⑦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74页。 ⑧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 ⑨王继杰、黄岸青:《上海周边乡镇小刀会起义论析——以嘉定、青浦地区为例》,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225—226页。 ⑩李绍熙性多变,一生投靠多方,人谓“反复狡猱”,其相关事迹可参王韬:《甕牖余谈·记李少卿事》,第1024—1025页。 (11)诸成琮:《桑梓闻见录》(1909年嘉定学会丛刻本),见《汇编》,第1055页。 (12)章圭瑑等纂:《黄渡续志》(1923年排印本),见《汇编》,第1087页。 (13)溥润、姚光发等纂:《松江府续志》,见《汇编》,第968页。 (14)汪祖绶等纂:《青浦县志》,见《汇编》,第1157-1158页。 (15)叶廷眷、俞樾纂:《上海县志》兵防(卷十一),见《汇编》,第958页。 (16)程其珏等纂:《嘉定县志》,见《汇编》,第1084页。 (17)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78页。 (18)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第194页。 (19)胡人凤辑:《法华乡志》(1922年铅印本),见《汇编》,第964页。 (20)袁祖志:《随园琐记》,见《汇编》,第1019页。 (21)《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见《汇编》,第38页。 (22)“又上海嘉定情形”,《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41页。 (23)“松江府禀”(八月十五日到),《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71页。 (24)《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1909年嘉定学会丛刻本),见《汇编》,第41页。 (25)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四册,第113页。 (26)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80页注释3。 (27)章圭瑑等纂:《黄渡续志》,见《汇编》,第1088页;“娄县禀”,《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07页。 (28)据周立春后来供述:“小的原不该听了王国初的话,到嘉定衙门内去,实是错的。……嘉定闹事,是王国初商量,叫军师宝山罗店人文生杜成斋写示遍贴。现在王国初、杜成斋被官军杀死的了。是实。”(“关于审讯周立春的清方档案”(八月二十三日录),《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2页)另有材料反映:“嘉定匪徒为首者,系上海人,借口僧贯之、陈木金二案,欲杀官幕。又冒充周立春之侄,或云寄儿,现在编(偏)拜富户,欲要捐助银两。前往上海之公启,金陵请兵二千,以备防剿。”(“又上海嘉定情形”,《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41页)按:此处“嘉定匪徒”,即王国初。 (29)“青浦淀山司巡检禀”、“昆山禀”,见《汇编》,第1176页、第1181页。 (30)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74页注释4、第82页注释3。 (31)同上,第47页。 (32)周育民、邵雍《中国帮会史》,第194页;邵雍:《上海小刀会起义前的闽广移民》,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122页。 (33)“吴县禀”(九月初七日到),《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29页。 (34)诸成琮:《桑梓闻见录》,见《汇编》,第1052页。 (35)“郑扬旌禀”,《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见《汇编》,第1124页。 (36)“关于审讯孙渭的清方档案”(九月十九日到),《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13-1114页。 (37)程庭鹭:《梦盦居士自编年谱》,见《汇编》,第1079页。 (38)“郑扬旌禀”,《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见《汇编》,第1124页。 (39)“嘉定紧报”,《平粤纪闻》,见《汇编》,第937页。 (40)悟迟老人:《漏网喁鱼集》,见《汇编》,第1043页。 (41)诸成琮:《桑梓闻见录》,见《汇编》,第1055页。 (42)章圭瑑等纂:《黄渡续志》,见《汇编》,第907页。 (43)王其兴:《南翔罗汉党与上海小刀会》,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286-287页。 (44)“兼理嘉定县郑扬旌禀”(八月初一日发,初八日到,初九日接),《平粤纪闻》,见《汇编》,第1115-1116页。 (45)许洪新:《简谈罗汉党若干史料价值》,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295页。 (46)旧说认为“三刀会”的命名是由嘉定罗汉党、周立春为首的青浦农民和上海小刀会等“三股势力会合而成”(卢耀华:《上海小刀会的源流》,台湾《食货》月刊第3卷第5期)。郭豫明已辨其说非是,并疑三刀会为“三合会”的误抄,其论证仍以周立春早在三刀会成立之前已经被刘丽川吸收加入天地会为前提。参看其《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79页注释1。 (47)悟迟老人:《漏网喁鱼集》,见《汇编》,第1043页。据周立春被捕后供称:“本年七月十二[三]日嘉定闹事,是嘉定县人封洪及青浦监生李章与他妹丈戴举人之侄藏砚峰同杨锦廷们因嘉定石角门王裕乾吃官司起衅。”(“关于审讯周立春的清方档案”,《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2页)按李章为参与抗粮斗争的塘湾地保之一,与周立春熟识,罗汉党人与周立春发生联系极可能是经由这一条路线。 (48)“郑扬旌禀”,《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见《汇编》,第1124页。 (49)“太仓州禀二”(八月初五日,十三日接),《平粤纪闻》,见《汇编》,第1120—1121页。 (50)“郑扬旌禀”,《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辑》,见《汇编》,第1125页。 (51)诸成琮:《桑梓闻见录》,见《汇编》,第1056页。 (52)章圭瑑等纂:《黄渡续志》,见《汇编》,第1087页。 (53)“吴县禀二”(九月初七到),《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12页。 (54)“娄县禀”,《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07页。 (55)王继杰、黄岸青:《上海周边乡镇小刀会起义论析——以嘉定、青浦地区为例》,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229页。 (56)据周立春被捕后供述,“年四十岁”。按传统年岁计算法推算,其生年应为1814年,即嘉庆十九年(“关于审讯周立春的清方档案”,《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2页)。按:原题“逆首周立春供状”,注云“八月二十三日录”。又:本件“平粤纪闻”和“粤匪杂录”曾抄辑,题作“八月二十一日可园讯供”(可园为苏州地名)。 (57)程庭鹭:《小松园阁杂著》,见《汇编》,第1077页。 (58)周闲:《范湖草堂遗稿》,见《汇编》,第1081页。 (59)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41—47页;裴宜理:《晚清抗粮斗争:上海小刀会和山东刘培德》,《史林》1988年第2期。 (60)以上均据《两江总督怡良,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奏为审明青浦县地保周立春聚众哄堂殴官拒捕案定拟事》,咸丰四年十月初八日,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总库,朱批奏折,档号:04-01-01-0856-016,缩微号:04-01-01-122-1243。 (61)程庭鹭:《小松园阁杂著》,见《汇编》,第1077页。 (62)《两江总督怡良等奏查明嘉定等县小刀会起事缘由并督办上海情形折》,咸丰三年十月初九日,录副奏折。转引自郭豫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第45页。 (63)“怡制宪奏稿二”,《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6页。 (64)赵牧楠、赵欣:《略论周立春》,见《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第351页。 (65)以上三段见《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69-1171页。 (66)“青浦耆民马大成等禀”,《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70页。 (67)悟迟老人:《漏网喁鱼集》,见《汇编》,第1043页。 (68)诸成琮:《桑梓闻见录》,见《汇编》,第1055页。 (69)“八月二十七日录来信二”,《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1页。按:原题作“已决逆匪周列春狡狯情形”,注云“八月二十七日录”。 (70)“松江府禀”(八月十五日到),《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1171页。 (71)另一显例为被誉为“女中英雄”的周立春之女周秀英的斗争事迹,长期流传于民间口碑,进而被写入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等史著,得到大力表彰。实际历史上有无周秀英其人、所谓“周秀英”真实身份为何,依旧是一大疑问。据周立春被捕后自供,“生有一子阿弥,年四岁,女儿已故”。官方战报亦谓收复嘉定之役,“周立春于西门率岳丈、婿、女,正在下船逃窜,被乡民擒获,解送丁公营内,其女逞凶,即时枭首”;另报称该役“阵斩”者包括“周立春婢女伪女将军飞霞”(“关于审讯周立春的清方档案”、“八月二十七日录来信一”、“吴县丁令禀”,《忆昭楼洪杨奏稿》,见《汇编》,第920页、第924页、第1102页)。因此,周立春之女在嘉定被陷时已战死,所谓率部突围、投奔刘丽川以及在上海县城作战时以“勇猛”著称的“周秀英”实另有其人;而此类身份混淆是当时人有意为之的结果,还是后世本土民俗文化发挥的产物,仍待考。有关“周秀英”相关文献记载的梳理及民俗学与历史关系的初步讨论,可参看刘惠恕:《上海郊区流传的“周秀英杀四门”评书与周秀英其人》,见《纪念上海小刀会起义160周年:“历史记忆与城市转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2013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