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邴原金陵内应纪略》载:“君见某守,长揖曰:‘上元禀生张继庚谒见大公祖。’某跼蹐焉。讯状,君厉声曰:某事,劳黄丞相兼旬之神,未供一字,今值大公祖下询,当具以白。某非通官军者,通官军者某悉知之,顾人众,不悉记忆,必调名册,而后可指出。某守白北贼,从之。伪诏书衙,靳不发册,某守曰:就所记者先言之。”(41)这里所载情形,在胡恩燮《患难一家言》中亦有详细记载(42),罗尔纲先生认为张继庚所要的名册即是官册(43)。李滨《中兴别记》卷十三说:“人众不悉记,必欲我言,请许我检册。伪官册掌于伪诏书衙,胡贼白韦贼,调册,掌册者持重不与。”(44)当时北王韦昌辉负责张继庚叛乱案件的审理,他同意审讯者调阅诏书衙管理的官册,而诏书衙的“掌册者”竟能“靳不发册”,“持重不与”,这是为什么呢?这固然有“掌册者”的职业操守在起作用,但也说明韦昌辉对诏书衙并不具有掌控权。在等级苛严的权力体制之下,诏书衙的“掌册者”“持重不与”是有杀身之祸的,因此,“诏书衙靳不发册”应另有相应的权力后盾作支撑。事实上,东王杨秀清对诏书衙有着相当的掌控权,作为一个成立较早的机构,诏书衙的服务对象总体上正在从天王洪秀全向着东王杨秀清转移,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关于诏书衙的对联:“诏出九重天那怕妖魔施毒计,书成一统志岂容狐兔竟横行。”(45)这里的“九重天”是指东王府。在这种情况下,诏书衙没有服从北王的指令而“靳不发册”就是可以理解的。可能后来在东王的允许之下,诏书衙又同意“发册”了,所以,《金陵张炳垣先生举义文存》之卷首《事实》载:“继庚欲剪其心腹死党,使自相屠戮,佯曰:‘我受刑甚惫,不能尽记,得尔官册,则可一一指’。册至,每指一人,贼辄杀之,横尸于东门者三十五人。”(46)由此我们可看出北王、东王之间确实存在着争权夺利的现象。这表明东王、北王共主军务、政务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 在由东王、北王各主其事向东王、北王共主军政事务的转变过程中,东王处理军政事务的方式和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太平天国有一套完整的女官制度,凡男性所具有的官职,女官制度中都有相应的官职,如女军师、女丞相等。因此,太平天国也有女簿书的设置。奠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更为严厉地推行男馆女馆制度,初期只有天王、东王、北王、翼王四人享有夫妻团圆的权利,在这些王府中为诸王服务的多为女性,《金陵杂记》载东王府“门外并有大鼓一面,有事无论大小,皆于门前击鼓,内中即有妇女出问”(47)。因此,男性簿书的活动越来越不便,而女簿书的作用便逐渐凸显出来,她们接过了男性簿书曾经从事过的工作。 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在介绍杨秀清时说:“贼目禀事,(东贼)交女伪簿书,盖逼取民女通文墨者为之,计数十人,意出东贼,批出女簿书。”(48)关于女簿书,谢介鹤还有专门的记载:“女簿书,东贼逼取民女识字者充之,以代己批判。”然后,他叙述了关于傅善祥和朱九妹的故事。傅善祥本是深受东王宠信的女簿书,因“恃宠骄傲”而被“枷发女馆”,后设法逃走。朱九妹“有姿色,能诗文”,东王颇费周折地从女馆发现,以之代傅善祥充女簿书。她入府后竟以砒霜谋害东王,事泄被杀(49)。经历过傅善祥、朱九妹事件之后,东王当不再实行女簿书制度了。于是东王废簿书,而置六部尚书。实际上,各殿丞相同时被废除。因此,癸丑十月、十一月间,各殿簿书纷纷改职,或升任各殿六部尚书,或升任六官丞相。必须指出的是,那些升任六官丞相的,仍然在原来的王府里从事文书工作。曾水源是“凡东贼事代批代行,每晨见东贼议事者”。罗秘芬是“凡北贼事代批代行、每晨见北贼议事者”。而黄再兴则是“凡翼贼事代批代行、每日见翼贼议事者”(50)。这样,东王府的文书批判权遂由女簿书转到东殿六部尚书和部分六官丞相手中。《贼情汇纂》载:“伪批式,凡禀事由伪丞相拟批送进,准行发出交伪尚书录批粘于首逆头门。”“凡其下具禀奏杨逆阅后发出,交伪丞相拟批,伪尚书誊批,伪侯以次则由所属六部书六部掌书拟批誊批,然所批字不誊于原禀之后。”(51)东王府的议事权亦转到这些人身上,所以,《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说,杨秀清“每日早坐伪殿,伪相一人,伪尚书二人,伪承宣二人,伪指挥二人,以次侍见论贼事”(52)。此处的“伪相”不再是东殿丞相,而是指六官丞相。 从太平天国当时对外交涉的情况亦可看出东王处理政事的机制和权力格局。据涤浮道人《金陵杂记》载:“又夷人去岁至省数次,与长毛贼意皆不合,夷人意思甚抗,贼又故作不惧之状,实则真怕。去岁冬初,夷人又两次入城,夷船一到,合城皆惊,入城后夷人与伪丞相等会晤,带有通事,先投一说单……夷官在省,并欲见洪杨两逆,诸贼未肯,夷人语句中大概甚抗,且多讥诮,而斥粤匪之教不真,并有欲见天父之言,是明知贼匪平日欺诈愚人也。迨后夷人开船后,又闻杨逆传伪令唤集伪丞相等商议云:‘夷妖生气回去,恐其再来,欲在大江筑一大坝,拦堵夷船’等语。”(53)东王先是令丞相与“夷人”会晤,后又传令“唤集”丞相“商议”,由此可以说明,一些六官丞相不只是在东王府批判文书,在太平天国处理对外事务方面亦得到东王的重用。 东王在废簿书、置尚书的过程中,北王、翼王亦得以设置六部尚书,特别是北王与东王共主军政事务,其设置规格仅次于东王(54),是领导集团实实在在的第三号人物,其地位和势力均不可小视。因此,如何处置北王,则成为东王在集权道路上进一步权谋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