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中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作为主编之一的我,甚感荣幸,同时也要对十二位作者的辛劳以及读者的称誉表示衷心感谢。 我和李学勤先生达成共识,将“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定位在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上。写通俗读物也不容易。首先,要不违背历史真实;其次,要尽可能反映历史研究新成果。从酝酿到出版整整七年之久,要不是李老对“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构想和审读,这套图书是难以完成的。关于这套丛书的初衷,在序言中都说了,在此不赘。在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过程中有所感悟,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通俗历史著作写作也是一种学术活动。 在上海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记者问我:主编这套丛书有什么困境?我说,催稿难。也就是说,作者不能按主编和出版社设定的日期交稿,一拖再拖,拖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有的书稿三易其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通俗著作既难写,又不被社会看好。 历史学常被戏弄,要么不被重视,要么被歪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学被边缘化,学者称之为“史学危机”,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出现“历史热”乃至“国学热”,可是多为“戏说历史”所出现的“史学乱象”干扰,这也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我作为数十年来一直从事历史学编辑的出版人,深感应该请历史学的专家学者撰写像“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这样的通俗历史著作,面向大众,以正视听。 其实,“通俗”在古代是褒义词并被推崇的。宋人话本《冯玉梅团圆》(《京木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中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是规律性、总结性的至理名言,就是说,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才可流传广泛和长久;语气必须充满风格有趣,才能被人接受。千百年来,有识之士一直为通俗体的白话文的推广而努力。胡适先生认为“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作诗作词了”。汉代还有人专门写过《通俗文》(东汉末服虔撰)。这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对通俗语言的普及起了作用。 歧视通俗甚至把通俗贬得一钱不值,大约是近代的事。那些故作深沉的文人,为了蒙人,就以诘屈聱牙、谁都不懂的文字表达,认为这样才有“文气”才是“上品”。通俗著作对于普及中国历史很重要,但又非常难写。我呼吁,提倡写通俗历史著作,这也是一种艰辛的学术活动,应该列为学术业绩评定系列,以鼓励多编辑出版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普及中华文化,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精神。 通俗历史写作是一种学术活动,理由有四: 第一,对历史材料的辨析要有学术造诣。中国史料自古以来都是正史、杂史、野史并存,不能“拿来主义”,要加以辨析、考证才能引用。对正史即官修史,要辨析;对杂野史更要甄别。有些野史,乍看生动形象,一查考又互相牴牾,有的很荒诞。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就会良莠不分、真假难辨,就容易把无据的传说误认为史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