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老子》第一章新解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张剑伟 参加讨论

    《老子》第一章在《老子》81章中,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学界普遍认为该章是全书的总纲,对于准确把握其他各章具有特殊意义。下面以帛书《老子》第一章的文字为参照,结合学界的讨论,具体谈谈对其理解问题(为统一起见,引据简帛本内容的章次从通行本)。
    帛书甲乙本第一章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传本(竹简本缺此章),若转换通假、借用字并把两本综合起来分析,帛书本第一章的文字及断句可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傅奕等本的断句与帛书本基本相同(个别处稍有出入),河上公本在“无名”“有名”后增添了标点。
    “道可道也,非恒(常)道也”。该句谈的是道的认知和言说(言说隐含着认知)。大多数注家都把第一个“道”看作具体的“道”、特殊的“道”或个别的“道”,把第三个“道”看作恒常的“道”、普遍的“道”或老子心目中的“道”。“恒”,意为经常的,与王弼等本中的“常”字同义。第二个“道”字,大多数注家皆释为“言说”,也有人释为“知道”“有规可循之道”等义。后者之所以不释为“言说”,大多基于“先秦典籍多用‘曰’‘谓’‘云’等表示‘言说’而不用‘道’表示‘言说’”的认识和判断。而事实上,先秦典籍中以“道”示“说”的事例比比皆是,如,《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庄子·天下篇》:“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荀子·荣辱》:“君子道其长,小人道其怪”。
    在笔者看来,不仅第二个“道”是“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亦是“言说”的意思;第一个“道”并非具体的“道”、特殊的“道”或个别的“道”,而是恒常的“道”、普遍的“道”或老子心目中的“道”。这三个“道”,只有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三个“道”都是动词。人们习惯把第三个“道”看作名词,是基于“常道”这一概念,而事实上,《老子》81章中,大量出现和使用的是道、大道、天道等概念,而没有“常道”的用法。“道可道也”,意为“道是可以言说的”;“非恒(常)道也”,意为“不能通过一般的、常规的语言方式去言说”。这种解释不仅逻辑上成立,而且与《老子》文本的实际相符,更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存在的“道不可道又拼命道”的矛盾现象。
    在老子看来,“道”不仅可以“道”,而且完全可以道得清、说得明。“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35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0章)。道可以通过“口”来言说,不仅极易说得明白,也非常简单易行,但天下却没人知、没人行,原因在于没有掌握道的言说方式和行事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