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谢恩诗 乾隆十一年(1746年),内阁学士沈德潜(1673~1769年)因原配夫人病故,得到乾隆帝特别允准,返籍料理丧事。回到朝廷后,适逢皇上赏赐荔枝,沈德潜注意到,王公得到两颗,大臣只有一颗,而自己却是两颗。对此殊恩,他感动不已,专门作诗一首并呈御览: 丹荔当年贡七闽,盆中采摘赐尝新。攀归二颗争传看,共道天家厚老臣。 乾隆三年,66岁的沈德潜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乾隆七年有次考试,乾隆帝当众称呼他为“江南老名士”,这为他邀得了盛誉。沈德潜写上面这首诗时,已75岁高龄了,确有资格自称“老臣”。“破格”多得一颗恩赐荔枝,在沈德潜看来,无疑是君臣间一段佳话。 但清宫里也有与恩赐荔枝有关的诗作,读来颇耐人寻味。 嘉庆帝(颙琰)登极后,将他皇子时的诗作刊行,称《味余书室全集定本》,有一首《恩赐荔支恭纪》(见卷三): 包贡年年闽峤南,颁来绛实共分甘。轻红染就香偏馥,烂紫敷成色正酣。 琼液生津凝碧椀,锦肤映肉胜黄柑。拜恩何幸尝仙品,一颗骊珠圣泽含。 先写荔枝来自福建,接着是对荔枝色香味的描述,最后是圣恩赏赐。表面上平淡无奇,且荔枝是一颗,还赶不上沈德潜的待遇呢。 但仔细翻看整个诗集,就发现问题了。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诗集中唯一记述得到恩赐荔枝的作品,而当了三十多年皇子的颙琰,绝不可能只这一次得到父亲赏赐荔枝,如五十一年有首诗就名为《荔枝》,但诗句无恩赐内容(见卷二十二)。还是四十一年,颙琰又写了一首《赐哈密瓜恭纪》(见卷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味余书室全集定本》三千二百多首诗中,只有这两首是写恩赐食物的,恰又在同一年。颙琰为何如此郑重书写呢?“一颗骊珠圣泽含”,只是简单的圣泽吗?《赐哈密瓜恭纪》一诗中有云“绵绵瓜瓞沾天泽”——“绵绵瓜瓞”写瓜大小成串,除表示“子孙昌盛”之意外,是否隐有所指呢(当时颙琰自己还没有子嗣出生)?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乾隆帝在三十八年冬将颙琰立为储君,但极其秘密,只是将此事告诉了军机大臣,密匣诏书中所书何人则未明示。颙琰本人肯定也不知道。难道三年之后的这一次荔枝与哈密瓜赏赐,让颙琰对父皇的微妙心思有所觉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