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密的梧桐树后,在上海的里弄中,隐藏着许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1920年9月,尚处“胚胎期”的我党在新渔阳里6号创建了第一所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大西路福康里9号是中共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诞生的地方;中共创办的第一家出版机构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的亭子间……艰难的岁月里,与这些机构相关的一大批仁人志士走上革命之路。“这是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孕育地和早期活动中心的骄傲与荣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说。 第一所培养青年干部学校:革命的红色摇篮 1920年9月,上海《民国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 这份广告说的“本社”,是外国语学社。它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历史似乎特别垂青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建党前夕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比如召开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开办华俄通讯社等。如今,这里还挂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的铭牌。 说到外国语学社,不得不提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是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青年团的发源地。陈独秀等人筹备建党时,便考虑到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性。经陈独秀提议,参照苏俄少年共产党的模式,在上海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社会主义青年团就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成立。当时,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都是秘密活动,党的许多活动以青年团的名义开展。而外国语学社的创办,正是党组织以团的名义,吹响了各地进步青年“集结号”。革命年代里,对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青年来说,统一和凝聚思想成了重要的方式。 学社负责人和教员大多有着革命背景。校长是旅俄华侨、俄共(布)党员杨明斋,秘书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俞秀松,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及其夫人教俄语,李达教日语,李汉俊教法语,袁振英教英语……学社虽是公开办学,但学员主要由各地共产党组织或青年团推荐。当时,毛泽东、彭璜等在长沙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便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从湖南到上海学习。刘少奇是经水路赶到上海的,报到后,被安排在学员最多的俄文班。新渔阳里6号是一幢两楼两底一天井的石库门房子,楼上是办公室和宿舍,楼下是教室和饭堂。教室里摆着几排课桌和长木凳,一块大黑板挂在粉白的墙上。学员半天上课,半天自修或做工,并在课余积极参加革命实践。 这是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点燃革命火种的学校。除了教授外语,还组织学生学习《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党》等书刊。其中陈望道用的课本,就是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这里经常举行报告会或演讲会,由俞秀松介绍政治形势和团的工作,还邀请陈独秀、陈望道、沈玄庐、李达等人演讲。学员们生活艰苦,但内心富足。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元6角,有时节衣缩食,5个人分吃4个人的饭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饭钱购书买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