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1981年准备毕业论文时,曾经惊动了两位大师指导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一位是国内佛教考古泰斗宿白先生,一位是倡导“魏晋封建说”的王仲荦先生。宿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王先生是我们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 因为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毕业生,学校和我们自身都特别重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系里为每一个学生推荐了一位指导教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赵凯球老师。因为自己喜欢舞文弄墨,对佛教造像感兴趣,所以毕业论文想写有关佛像的题目。赵老师鉴于我所学专业是中国古代历史,建议我的论文还是应该靠近所学专业。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拟定的论文范围是“佛教为什么在古代昌盛”,在原因上做点探讨。 系考古教研室刘敦愿先生博学多识,对于上门求教的学生不吝指教,赵老师建议我先去拜见刘先生。第一次走进刘先生的家,感觉房子黑乎乎的,刘先生正在进门右侧第一个房间床上休息,听见有学生来访,刘先生即坐起身子,靠在床头上,为了舒服还随手拿起一块砖头状的海绵垫在脖子后。拿块海绵当枕头,以免头靠在冰凉的墙壁上,是我第一次见到,印象深刻。刘先生听我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后说,北京大学的宿白先生是国内佛教考古的泰斗,应该向他去请教。说着,先生起身下床,坐在简陋的书桌旁,为我开具了两封介绍信。一封是写给北大考古系李伯谦老师的,让我持信找李老师引见,另一封是写给宿先生的。 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寒假,我借进京探亲的机会去了北大。当时虽然已经放假,但李伯谦老师依然在办公室忙碌。待我敲开考古教研室办公室,将刘先生的介绍信呈给李老师的时候,时间已近午时。李老师除问了问刘先生的近况外,对于我的论文之事,一句话也没有问。只是看了看手表说,快到吃午饭的时候了,到我家吃饭去吧。 求教还管饭?不记得当时是否和李老师客气了什么,最终是跟随着李老师到了他家,只记得李老师的家也和刘先生的家一样,比较简陋。李老师随手打开蜂窝煤炉子,煮了一锅挂面,我们两个吃了。然后,他说:“这个时间宿先生要午休,我们等他午休后再去。”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去拜访宿白先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宿先生的夫人开门让我们进去的时候,迎面客厅里一张宽大的案子上,一大盆水仙花清香扑面,水仙花的盆子好像是长方形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那么大的花盆,也从来没有见过谁家养那么多的水仙,就像一方青青的秧苗一样。李老师把我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几句后,呈上刘先生给宿先生的亲笔信,宿先生认真看完后,和蔼地问我,你想怎么写这个论文?我说很想探讨佛像的世俗化问题。宿先生一听就说:“好!就这么写。说说你的想法。”我便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先生当即肯定了我的想法。请教完问题后,李老师就带我离开了宿先生家。在宿先生家,印象深刻的除了他的大书房外,还有他家里的那一套日版的《云冈石窟》,在书架的顶端排了长长的一排,着实让人望眼欲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