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科,自20世纪初叶从西方引入中国以来,即以其对中国传统的卓越阐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文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检视这一学科在中国10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解释领域主要在于人生、艺术和自然三个环节。也即在中国学者看来,人生的艺术化、艺术的自然化是这一学科主导性的价值目标,而关乎中国传统国家建构以及政治生活审美特性的讨论则几近阙如。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并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无美学,而是美学理论本身出了问题。换言之,建基于西方18世纪启蒙理想的现代美学,一直将个体自由作为核心价值,艺术与自然因为充当了自由的映像而受到高度肯定。与此相反,传统政治则因为与宗教神权、封建专制的密切关联而被视为反自由,并因此长期饱受抨击和批判。 那么在传统中国,政治果然就是与美和艺术绝缘的吗?或者说,它是否就是美和艺术的天然对立物?如果我们暂且搁置西方基于个体自由的审美价值观,这一历史可能为人呈现的是一幅截然相反的景观。 中国传统政治的起源与民族的起源具有一体性,在中国社会早期,美充当了将华夏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标识,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上古政治的核心价值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苏秉琦在其《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曾反复提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上的玫瑰花图案。在他看来,按照中国古文字“花”“华”不分的特性,这种花卉图案极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易言之,华夏、华山以及出土于华山之麓的庙底沟玫瑰花彩陶图案,共同昭示出原始意义上的华夏民族,是以美丽的花朵作为其图腾或象征的民族。以此为背景,按照古人“器以藏礼”的讲法,中国上古政治基本上可称为以礼器作为标识的图像政治。像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浙江良渚玉器以及后来的九鼎、传国玉玺等,都曾充当过这种族群、家国一体观念的视觉相等物。同时,这种由图像表征的政治并不仅仅局限于礼器,而是向人的日常生活广泛蔓延。按《尚书·益稷》的记载,中国自舜帝时代开始服分五彩,并分别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等自然物象绘制于人的服装,以图案差异表征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这是中国以审美化的服装图案建构政治权力阶梯的开端。扩而言之,这种服饰差异也被视为族际、国家差异的象征形式。如孔子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唐孔颖达注《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据此不难看出,审美的政治化或政治的审美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在其发端期表现出的重要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