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这个位置上的建筑不是佛香阁,而是一座佛塔,是当时大报恩延寿寺的组成部分,修建为九层的佛塔名为延寿塔。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筑设计系仿江南著名的古塔杭州开化寺的六和塔。杭州的六和塔为八面十三层砖木结构,乾隆皇帝南巡时亲自登临观赏,喜爱有加,命工匠按其形制在大报恩延寿寺内仿建。施工期间,乾隆时常来此察看并赋诗。当延寿塔建到第五层时,乾隆御制诗中有“塔影渐高出岭上”之句,建至第八层时,又有“阅时塔影渐横云”之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行将建成时,突然出现坍圮的现象,不得不停建,并采取了全部拆除的措施。在此处的建筑选择上改弦更张,由建塔改为建阁。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与原来六和塔形状不一样的佛香阁,其式样就应是图片所示,其形状与六和塔的式样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就废建之事,乾隆皇帝有“志过”一诗是为明证,写道:“延寿仿六和,将成自颓堕。……此非九仞亏,天意明示我。……罢塔永弗为,遂非益增过。志兹能改心,讵云君子可。”从乾隆的这首诗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不仿“六和(塔)”“罢塔永弗为”,是“天意”的“明示”,也可以理解为,按照天意,既不要建塔,更不会仿六和塔的形式。那么,后来新建的佛香阁是什么式样,相关部门曾在志书的编修中,没有查阅到任何当时的资料,更没有相关的图档。故没有相应的记载。 直到清光绪年间复建时,才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慈禧太后在佛香阁的废址上,“按原样重新建造”, 这式样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呈现的是八面玲珑的形态,是杭州六和塔的变体,它们的外观造型与内涵意境都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形状明显与乾隆皇帝所言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胆地推测,一是没有被英法联军焚毁前的佛香阁建筑图档,而只有延寿塔的相关资料,只好由当时的工程设计者依据可以查到的相应资料来设计。大延寿寺塔的资料是完整的,就以此为依据复制了近似于六和塔的佛香阁,这从当时主持复建佛香阁的样式雷建筑图档佛香阁大木立样及地盘样可以得到佐证,那么,这就不是“按原样重新建造”。这在颐和园的复建中是屡见不鲜的,典型的是昆明湖东部北段原三层歇山十字脊的文昌阁就改建为两层三卷殿式;二是慈禧太后也对杭州六和塔的形状情有独钟,而建造了酷似六和塔的佛香阁。《颐和园工程清单》记录得很清楚:“重建佛香阁四层檐八方楼亭一座,上下檐十二檩八脊攒尖。四层檐二庑座,下中上层单翘单昂斗科,庑座重翘斗科,上层上檐单翘重昂斗科,下层雀替,中层上层擎檐帘笼折柱花板,下层周围廊内隔井天花,内里软天花。头停方圆椽,安铜宝顶,调角脊博脊安吻兽狮马,瓦五样黄琉璃中心翠色边脊瓦料”, 与现存的佛香阁无异。 至于大胆提出的这两点结论,现有的文献都没有相应的有力支撑,但是,1860年以前佛香阁的图片清晰可辨,即便是画作,在外形来看无法与现在看到的佛香阁有任何相似之处,究其原因,只能带来无尽的遐想,也对相应的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