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不奴颜媚骨,敢于抵御外侮的杰出爱国者。综观左宗棠的一生,审视他的历史贡献,可以归纳为三点,即:近代中国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捍卫者;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和践行者。 一 早在左宗棠的青年时代,他就是一个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有志之士。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鸦片战争,时年28岁的左宗棠不过是个“山野草民”,却极为关注时局的发展,勤奋搜集、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外国的资料,以便了解对手,认识敌人。他以保国卫民为己任,提出“练鱼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左宗棠全集》书信第16页,以下简称《全集》)等具体御敌措施。 1858年(咸丰八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北上攻占大沽口。其时左宗棠仅是湖南巡抚的一位幕客,他却积极建议:“夷务屈辱至极,恐将更有不堪者。然窃意华夷杂处,衅端之开必速。彼时以一支劲旅护天津,而后与之决死战,尚可得志。”(《全集》书信一,第298页)形势发展果不出左宗棠所料,“更有不堪”的局面出现了: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劫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行宫。此时,左宗棠已被任命为“襄办曾国藩军务”,并独自组成一支“楚军”。他立即向曾国藩请求,由自己率兵北上“勤王”,但此议因清廷已经与侵略者签订屈辱和约而未果。 左宗棠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19世纪70年代力排众议,克服种种困难,率师一举收复新疆地区。1865年1月,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我国南疆,势力直达乌鲁木齐,并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殖民政权。随即,沙俄趁火打劫,出兵强占伊犁,以作为它鲸吞新疆的桥头堡。英国也不甘落后,加强了对南疆的渗透,力图把阿古柏政权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沦陷,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震动朝野。恰在此时,日本又从海上入侵台湾,西北、东南狼烟并起,海防、塞防同时告急。是否立即出兵收复新疆成为清廷内部争论的焦点。廷臣和有关督抚意见分歧,莫衷一是。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李鸿章全集》奏稿六,第164页),要求停撤西征之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则一面强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一面又指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全集》奏稿六,第188页)他还反复重申:国家领土寸尺不能让人。最后,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委以筹兵、筹饷以及指挥西征军的全权。 为收复新疆,左宗棠不畏艰苦,殚精竭虑,为西征筹兵、筹粮、筹转运。因军饷匮乏,不得不四处求告,甚至不惜背负骂名,重息举借外债。为提高西征军的战斗力,出关前还加强了部队的整顿和训练,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武器,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又重申军纪,严禁杀掠奸淫,并推行正确的俘虏政策,对被裹胁的俘虏发给衣服、粮食,予以释放,使敌人不稳的军心更加涣散,从而加速了阿古柏政权的崩溃。收复新疆之役在左宗棠的运筹帷幄和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一路势如破竹。从光绪二年六月至光绪三年十一月历时一年半,终于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