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这一变局的特征是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席卷着世界,也席卷着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则是从军事层面开始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抵御西方列强入侵,即魏源倡导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对此,左宗棠极为赞赏,认为“默深《海国图志》于岛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譬犹禹鼎铸奸,物行无遁,非山经海志徒恢奇可比”(《全集》书信三,第346页)。为把“师长”的主张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一惭之忍,为数十百年之安,计亦良得,孰如浅见自封也。”(《全集》“诗文·家书”,第292页) 左宗棠把“师夷长技”的首选定位在仿造轮船上,因为“从海上用兵以来,泰西诸邦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各以船炮互相矜耀……此时而言自强之策,又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全集》札件,第575页)。1864年,左宗棠曾在杭州试造蒸汽船,1866年(同治五年),他正式上折要求建设近代化造船厂:“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建造轮船不可。”左宗棠形象地比喻说:“彼此同以大海为利,彼有所挟,我独无之。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全集》奏稿三,第60页、第63页) 正是在左宗棠强烈要求下,清政府迅速批准了兴办近代造船厂的计划。1866年8月,左宗棠选择在福州马尾山下购得民田100亩为厂基,并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创办了马尾船政局(亦称福州船政局)。他一面从外国订购造船机器、轮机和船槽等;一面聘请西方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设立“求是堂艺局”(即后来的船政学堂),以培养本国的造船和驾驶人才。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特推荐“久负清望”的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他自己也表示“身已西行,心犹东顾”,一直关注着马尾船政局的建设。马尾船政局终于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造船厂,“为中国制造肇端之地”(《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卷一),亦可谓“中国海军萌芽之始”(池仲祐:《海军大事记》)。 左宗棠来到陕甘后,也非常重视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特别对在甘肃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寄予厚望。早在创办马尾船政时,他就提出“有适民生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全集》奏稿三,第61页)。1878年5月(光绪四年四月),左宗棠委托上海采运局委员胡光墉向德商订购织呢机器,招聘德国技术人员,利用西北盛产羊毛的优势,设立机器毛纺厂,以“为边方开此一利”(《全集》书信三,第297页)。1880年5月(光绪六年四月),购自德国的机器设备4000余箱辗转运抵兰州,计有各种机器60余台,纺锭1085个。是年9月,“兰州机器织呢局”正式开工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机器毛纺厂。虽然该厂后来因经营不善被裁撤,但毕竟是我国近代开发大西北的先声。左宗棠也不愧是我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三 左宗棠的历史贡献还表现在他是一位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发展者和践行者。他不仅是我国近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爱国思想、经济思想、从政理念、军事思想、教育思想都有独到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