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是修德的结果 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无法用语言描述:“道可道,非常道。”人类语言所能描述的,一定是人类感官认知的外部现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非常道”。这个道,人们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老子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具全息属性:“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说“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特殊的混合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物者非物”,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在有的场合,老子干脆说“道”“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 道是万物的来源和构成元素。阐述“道”不能离开万物,离开万物说不清楚。“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始”与“母”的关系。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来源。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之宗”,万物都离不开它,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在《庄子》中,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道”无所不在。用哲学术语说,“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 此外,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总之,老子要告诉人们修道的真理。 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