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动荡、物质匮乏的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极高水准的学术大家。这是一个事实,究竟怎样看待这一事实,是否可以因此而认为民国时期的学术水平比现在还高?不少学者对此做了有力的说明。比较民国与当代的学术水平,还有一个视角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甚至可以说是更为重要的参考,即观察普通读书人的知识水平如何。这里拟以时人的史地知识为例做一初步说明。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不少民国学人抨击当时史地教育失败的文章,从中也许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921年,柳诒徵在《史地学报》发刊词中说,清季迄今,校虽有史地之科,但“师不善教,弟不悦学”,以致“历史地理之知识,几几乎由小而降于零”。即使是学者,亦“惟震眩于殊方绝国钜人硕学之浩博”,贩卖些教科书中的常识,“甚且掇拾剽末稗贩糟粕”,却对传统弃之如敝履,“吾国遂以无学闻于世”,而这些人“犹侈然自居于学者,其可耻孰甚”。陈训慈与其师柳诒徵的观点相近,认为“近数十年来,学者应接欧化,益无深造,史地繁博之学,尤稀人过问”,不论史地著述、史地教育,还是“学者之团结”(即史地学会和史地杂志的创办),“无在不呈荒落之现象”,特别是史地教育,“因循暗淡,尤可显见。中小学之历史地理二科,其教本之不良,与教师之多不胜任,皆不容讳言之事实”。 至于当时的史地教育具体糟糕到什么程度,大量的史料都有细致的描述:一位学人在《请重视史地教育》一文中直斥史地教育的失败。他说:“今年暑假中,某校招考新生,史地考卷中有两个题目是这样的,‘试述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四平街在那(哪)里?’这两个题目其实很容易回答,然而考生十之八九都是答非所问;其中最有趣的答案是:‘法国大革命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四平街在北美洲’。外国的革命事绩误认了自己中国的事情,自己中国的地方搬到了外国,简直是个大笑话!我们也可以责备学生对于学业不能认真修习,这些普通的常识都没有。然而由于史地成绩普遍地低落,我们不能不把这个事实提出来查究、研讨一下。”这并不是个例,其他学人亦指出由于史地常识的缺乏而闹出种种笑话,有学者谈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上海的学生出外作街头宣传,一位大学生对民众高声说:‘我们的东三省给日本强盗抢去了!那(哪)东三省呢?就是辽宁、吉林、哈尔滨’”,今年某大学的招考,又有考生把“‘五口通商’的五口答为昆明、蒙自、河口……真不知他们过去中小学所受的教育,究竟得了些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