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点石斋画报》创刊号上的“乌龙”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方益昉 参加讨论

    作为1860年代出生者,张与旅美百人团幼童同龄。容闳带出的这批少年,到了1880年代,先后在美国大学注册者已有60余人,其知识结构与现代化直接相连。地处东隅的秀才,知识结构依旧,但开胸破腹和洗涤脏腑,对其脑海的冲击,也仅仅激起对华佗式神医的敬仰和对江湖郎中的谴责而已。
    1884年5月8日 (农历四月十四日),以介绍新闻、新知为己任的《点石斋画报》,由吴友如等新派画家主创,在沪上夷场付梓首发。当日刊登8幅绘画新闻,售价五分洋钿,时值一斤鸡鸭一斤鱼。自称尊闻阁主人的创刊前言称,秉承泰西新闻传播手段,采用泰西绘画求实记法,乃因“同治初上海始有华字新闻纸,厥后申报继之……日售万纸,尤不暇给,而画独阙如”。
    130多年来,研究新闻传播和近代历史的学者,对《点石斋画报》盛赞有加,却始终没有专家指出,画报主创人员在创刊号上,或是有意考验后学,或因无知埋下乌龙,第八帧所画“割肝疗父”,竟将人体肝脏从腹腔右侧挪到左侧,脱离介绍新知和求实的办刊宗旨,违背泰西解剖知识东渐的常识。乌龙揭晓虽迟,白纸黑字却不失为充任医学史研究切口、进而剖析晚清西学东渐困局的史料。
    先秦文明积累丰富的生理常识与处置经验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黄帝内经·灵枢》肠胃第三十一)
    照说画报面世之际,西学东渐风气正浓,精英却闹出“点石斋乌龙”,可见社会知识阶层汲取西方文化实效可疑。但若就此断言,华夏一贯缺失人体常识,却属过度推论,难以成立。两千年前整理《灵枢·肠胃》的先贤,洋洋洒洒描述人体概况,尽管相关信息细节有出入,但所谓华夏没有解剖知识,尚未积累脏腑器官常识,与史相悖。将此引申为与现代医学失之交臂的原因,不妥。
    即便成熟的西方经典解剖学,同样难免疏漏,但据此亦不足以否定现代医学对人体各大系统的合理认知。2017年,《柳叶刀》(lancet)发表爱尔兰林莫瑞克大学(University Hospital Limerick)新说,肠系膜(Mesentery)是人体器官第79位新成员。随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Looney团队通过《自然》宣布,肺脏也是血小板造血器官。可见,更新人体认知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重点是,《内经》整理者主动运用长度、重量和方位等定量概念,描绘腹腔肠胃内景,意识到“他者”验证的重要性,初具朦胧的科学萌芽。他们回避肝、胆、脾等腹腔器官与“肠胃”的关联,应属观点不同,而非观察疏漏。一般而言,观察性知识并非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人身大体识别这类博物学范畴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体系,完全可能早于科学体系,率先展现文明曙光。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短短几百字篇幅的先秦文字,涉及12项腹腔脏器,其中11项名词被现代医学文献继承,可见学术共同体认可其历史贡献。更有意义的是,当下解剖学领域最新发现的肠系膜,其定位就相当接近《灵枢·肠胃》“傅脊”者。因此,先秦解剖知识至少应在文化层面得到肯定。
    如果结合考古学层面的证据,华夏文明对身体的识别、探索和理解则更加源远流长。1991 年,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良渚新石器遗址(公元前4000年),发现一枚圆形陶盖,与以往出土陶器的编织纹装饰,即遵循叠压纠缠、环绕始终、左右环绕的基本脉络不同,另有所创。
    历史学者基于生殖崇拜,从中识别出了女阴神秘;自然学者注重天人合一,发现白蛇青龙纠缠外观;解剖学者立足先民生活经验,解读出完整的卵生动物胃肠器官(周膺、吴晶著《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刻画在远古陶器表面的浅淡信息,显然被先民寄托无限循环的意象,表述原始思维。
    6000年前,刚刚告别狩猎社会、进入渔猎农耕并存期的先民,为猎物开肠破肚是日常工作。艰辛劳作的他们,自身也经常遇袭,导致破腹流肠。因此,先民们从生活经验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解剖知识,掌握成熟的外伤处置技术。原始文明的精湛操作,按现代标准,也叹为观止。
    一个证据是,中科院考古所发掘的4000年前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其中编号70的男性墓主头骨后顶部,有一个略呈圆钝三角形的大孔,其最大矢向径和横径约为42×33毫米,钻孔创缘钝化,新生许多小尖状骨赘。孔口周围可见约8毫米宽的刮削面,其表面也已钝化,并呈“晕圈”状,向创缘方向逐步变薄,人工介入痕迹明显(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8年8月)。
    考古研究认为,重击酿成的头颅骨折,易导致颅内炎症。时人在伤员头顶实施开颅手术,凿开大孔减压。从创伤孔缘生出骨刺,以及“晕圈”状刮削面表明,手术很成功,病人术后至少存活过一段时间。我国有好几例类似发现(韩康信等《中国远古开颅术》)。可见,无论出于治疗,还是宗教目的,华夏先民在自身器官把握上,与世界接轨。《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记载:大秦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当无其他疾病而双目失明时,则应在脑盖骨的两旁施用手术,剖肉、洗骨、清血便愈。当眼睛毫无显著病症并失明时,可以在头顶部切开,把柔软的几部分分开,穿过头骨,使液体全部流出。这是一种疗法,用此法病人便能治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