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积明 1949年出生,湖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清代思想文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兼事中国文化史、近代社会史研究。著有《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等。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必然先走“技术移植”的道路。但是,“技术移植”并非中国近代工业建设的单向道。起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的还有近代中国人利用后发优势的开拓创新、奋起直追,以及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决心。 1908年,清朝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汉冶萍公司。百年来,人们多半去批评它的选址错误、衙门作风、大借日债,检讨它的种种失败,却很少去挖掘它的精神遗产,忘却了它曾经以坚毅、拼搏、自立自强,创造出一段光荣的历史令世界瞩目。 中国制造之权舆,外人观听之所系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19世纪末,西方已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主导部门。钢铁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西方国家的近代工业日新月异,“富强遂甲天下”。而此时的中国,面对西人强大的钢铁优势,处境十分窘迫。新兴的洋务企业日需大量钢铁,民间所产土铁多不合用,不得不取自于西人,其结果是“动靡数百万”。“即洋针一项极小之物,计每年进中国者,值洋七十余万元”。“以致外洋之黄金日富,中国之黄金日少”。更严重的是,一旦有事,洋人煤铁不来,各工厂废工坐困。煤铁工业直接控扼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咽喉。 随着洋务运动深入开展,铁路的兴建提上了议事日程,而铁路又是耗用钢铁最多的领域。自开煤铁、自炼钢铁,在中国发展本土钢铁业,遂成为朝野上下强烈的呼吁和愿望。盛宣怀说:“当今之世,非大举炼铁不足以立国。”“中国不欲富强则已,苟欲富强,非大举炼铁不可。”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最深刻认识。 张之洞、盛宣怀就是在此历史关口,登上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舞台。1894年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开工投产;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两人“承上启下”,联手开辟了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成为当之无愧的历史功臣。 汉阳铁厂创办伊始,人们就意识到它的地位和价值重要。醇亲王、庆亲王、载泽联合署名给张之洞的电报称:“来电煤铁有恃,欣慰难名。此举为强弱转机。”陈宝箴致张之洞电报说,汉阳铁厂“诚中国第一大政,我公生平第一盛业”。1896年,户部在《复奏湖北铁厂招商承办折》中,更高瞻远瞩的指出:“湖北铁政一厂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亦为外人观听之所系。”这一论断,最为中允。 所谓“制造之权舆,外人观听之所系”,实际上说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发端,一个是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汉阳铁厂建厂之初,便以其宏伟的景观为西人所瞩目。《中国十大矿厂记》记一位外国观察家的记录:“登高下瞻,使人胆裂;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屋脊纵横,密如鳞甲;化铁炉之雄杰,碾轨床之森列,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观于斯厂,即知研究西学之华人,经营布置,才略不下西人也。” 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参观汉阳铁厂,印象深刻。他称赞说:“这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因为这个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就是走马看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 这都是中国传统社会从未有过的恢宏景象。更重要的是,这一景观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张之洞称汉阳铁厂的建厂,是“中华创举”,其言甚有眼光。 汉阳铁厂建厂后,生产的产品一度因含磷过高而影响质量。盛宣怀接手后,派出李维格赴欧洲考察学习,回国后,废弃贝色麻酸法,改用马丁碱法之炉以去磷质,“十余年未解之难题一朝涣然冰释”,产品质量焕然一新,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民国元年的《东方杂志》记载:汉冶萍公司生产的铁在美国试销时,美国人“骇异宝贵”。因为洋铁加锰太少,使用时常有剥落之虑。而汉铁含有天然的锰,冶炼时还加锰矿,所以产品“刚中兼柔,锉削如意”。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品牌,汉冶萍公司产品屡屡参加国际博览会与国内各种展览会。1902年8月,汉阳铁厂的产品参加日本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汉阳铁厂所出矿质及熟铁熟钢之类人工物巧类皆大有可观”。1902年12月,汉阳铁厂的产品参加大阪市博览会,汉阳铁证局所制各品得到好评。1911年汉冶萍公司出品的矿产参加意大利罗马美术会,获得最优奖。 作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汉冶萍公司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参观。美国实业团、日本贵族游华团、日本议员团、德国喜望公司都在汉冶萍公司留下游历行踪。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铁路工程进修科、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工业学校、北京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科、武汉各高中,相继派出学生到汉冶萍观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