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书单:这本书的书名里有“大学”两个字,但实际上它既是大学教材,又是面向更广阔读者的读物。 王家范:我们当初和出版社反复商量,决定将这本书定位为大学通识教材。什么是大学通识教材?它不是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的教材,而是适用于大学文理各科。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大学通识教材,好像还没有第二本。 另外,这本书也很适合年龄稍长、阅历丰富的人,包括党政干部,这本书应该更加适合。读史需要阅历,阅历丰富的人更容易看懂历史。 解放书单:编写时,您对于历史的取舍本着怎样的原则? 王家范:编写通史,最关键就是要有取舍、剪裁、调度的功夫。中国历史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之前,少说有三四千年,甚至可说上万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包罗万象,人与事不可胜计,要把这么长而复杂的历史浓缩在一本三十多万字的书中,必须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在于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我们编写的原则,首先是避免空洞,不概念化、公式化。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反复强调的,“理由事出,事理不违”。道理要根据事实来说,要讲生动的故事,历史本来就是故事;事情和道理要互相契合,不能离开事实来说理。其次,把历史串起来,要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三者兼顾。 我们在两个方面比别人花了更多功夫。一是对制度沿革的叙述;二是对经济发展的叙述。一般来说,过去记叙历史都以政治史为主,以政治事件、人物为线索,而如今随着经济生活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回顾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变革就显得很有意义。 解放书单:编撰此书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王家范:难在一个“通”字。通史通史,首先要“通”。张荫麟也曾讲过,历史教材涉及面太宽、太广,需要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写,结果写成的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但真正的中国通史,不单纯是人物、事件、制度类专史的拼合,而应讲究上下通贯。这个“通贯”我理解为两个概念,一是历史发展的脉络贯通,比如我们国家从最初远古时代的“万国林立”到秦朝大一统,由多元化到一元化,怎样演进的脉络需要交代清楚。其二,写历史事件人物当然要讲时代背景,但不是就事论事,就一朝说一朝,背后要有各朝代连贯比较的意识衬垫。 从历史主义角度出发,我不赞成以今人的观点要求古人。人类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和奇诡多变的,我们只能尝试去理解它。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其道理。与其埋怨为什么要这么走,不如理解怎么会走成这样子,这可能对后人更有用。 要写出一部好书,作者应该是一位好导演,调度好人物、道具,交代清楚背景。也正因如此,每个人写出来的通史都是不一样的,世上本没有标准化的通史,也没有一言九鼎的通史,通史应该是多元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