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从甲午战争看晚清军事改革的失败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解放军报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 参加讨论

    编者按:两个甲子前的甲午战争,既是两个东亚国家之间在地区主导权上的一次对决,也是两支军队在军事改革成效上的比拼。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无情地宣告了晚清军事改革的失败。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1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中汲取教训,以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以“练兵”、“制器”为主要举措,引进和学习西方近代军事技术,改造陆军,创建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兴办军事教育,军事近代化改革逐步展开。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改革已持续约30年,军队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陆军基本实现火器化,并按西法进行训练;南洋水师、北洋水师相继成军,成为清政府“自强新政”的标志;马尾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20多家兵工企业,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10多所新式军官学校陆续兴办。改革成果似乎蔚为壮观。然而中日甲午一战,貌似强大的清军根本承担不起保家卫国、抗御侵略的职责,不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惨败于同时起步进行近代化改革的日本军队,而且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北洋海防体系被彻底摧毁。清政府不得不向日本俯首求和,割地赔款,落得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实际上,清军的糟糕表现,真实地折射出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的状况,是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问题弊端的集中暴露。总结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必须从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上找原因,对改革的内容和进程进行深刻的反思。
    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论。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看到了近代西方军事上的强大源于技术上的先进,符合近代世界军事发展技术先导的大趋势。但这个思想又有严重的局限性,没有看到西方军事的强大是由于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的整体领先,更没有看到近代世界军事发展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带动军事思想和军事体制革新的总体发展,是国家体制变革和综合国力增强的产物。
    清政府在确定军事近代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却完全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即认为鸦片战争以来,清军之所以在作战中屡屡失败,并非将领“不善治兵”,而是由于“无制胜之器”。因此,“今既知其取胜之资,即当穷其取胜之术”,将“练兵”、“制器”作为军事自强的核心内容。这就把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主要框定在器物和技术层面。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张之洞进一步将之概括为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从根本上讲,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们始终没有准确把握军事近代化的本质,又处处避免触犯“朝制”,因而不可能对军事体制、军事思想、军队建设实行根本性的变革。
    军制变革是军事近代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军制不变,改革只能触及皮毛,而无法脱胎换骨。晚清30年军事近代化改革在这方面始终裹足不前。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防军和统一的组织指挥系统,没有建立近代化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谋机构。陆军兵种仍只有步兵和骑兵,无独立的炮兵、工兵,也无分工明确的专门后勤部队。由绿营军队改造而成的练军、勇军,虽配备新式枪炮,却仍然沿用冷兵器和旧式火器杂用时期的勇营编制,“采用半洋、半清式战术,不过徒生繁杂之极”,结果只能把新武器按老套路来用,难以充分发挥新式武器的功效。同时,没有建立后备兵役制度,战时扩充军队根本找不到经过训练的后备兵源,只能临时招募民夫。前方战事急迫,无暇从容挑选,以致“各将帅奉命募勇,只求足额,不择强弱”,所募“皆系乌合之众”。新兵入伍后,一般只经过短期训练,有的根本未加训练,就匆忙上阵。结果,“艺未练成,驱以赴敌,一经临阵,望风而遁,反以利器资敌”。
    由于指导思想偏差,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自始至终都缺乏力度,没有活力,一直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阶段,所做的只是把新装备与旧体制嫁接在一起。“以积习因循而行西法,观其外,西法也;察其内,无一西法。”到甲午战争爆发,清朝陆海军总兵力号称80多万人,但真正具有近代化战争能力的部队很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