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军事近代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掌握近代军事、具有过硬素质、充满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在晚清军队中,真正精通近代军事技术、通晓近代化战争战略战术的军官寥若晨星,官兵素质普遍低下,难以为军队近代化提供支撑。 在晚清军事近代化改革中,清政府曾陆续兴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学堂,并向海外派遣了多批留学生,但规模较小,难以改变军官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的局面。清军陆军官佐多出身行伍,囿于传统步战、骑战经验,对近代化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军事科学知之甚少,指挥作战时往往重勇气而乏谋略,且暮气很重。在甲午战争中屡负重任的宋庆可为典型。宋庆行伍出身,勇猛敢战,但正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庆一介武夫,素无谋略,敌情诡谲,处处难防,辗转奔驰,均落敌后”。海军中经过留洋学习和新式学堂培养的官佐比例较高,可普遍只是掌握了舰船驾驶和武备操作的基本技能,缺乏舰队指挥和参谋岗位的锻炼,更没有近代海战的实战经验,灵活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很差。作为北洋海军统帅的丁汝昌,是旧行伍出身的淮军老人,虽然陆战经验丰富,且气节高尚,死而不降,却“未涉海军门径”,“不谙管驾,亦不知水战诸法、西国语言文字,虽追随前教习琅提督(指英籍教习琅威理)数年,不过略识皮毛而已”。效力北洋水师的德籍军官汉纳根战后认为:“现在中国所有武官,不但无军律学问,不谙军律之事,且无武官实在应有之忠心。” 军官队伍如此,士兵则多数为文盲,很难熟练掌握近代西式兵器。“盖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卤之夫,(对武器)不能一一辨认……况种类繁多,即营官、哨弁尚有不能尽识者。”许多兵卒不能熟练地使用枪支,“临阵则心慌手乱”,甚至有“持新器而茫然不知用者”,或者“只知托平乱打”。炮队发炮轰击,也是屡屡“莫能中敌”。由于士兵素质太差,复杂一点的技战术组合就难以掌握,所以部队虽按照西法训练,“然临阵多用非所学,每照击土匪法,挑奋勇为一簇,马奔直前,宛同孤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