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海外中国研究的“精彩”时刻——访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冯黛梅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新著《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认为“安源革命展现了那种与地方精英合作、灵活地运用中国文化传统、以非暴力和工人教育为特质的革命范式”,而在您的多篇研究中也常提到文化与治理的关系,这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
    裴宜理:是的,我写作中经常提到“cultural governance”,这个词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中文翻译,即便在英文里,也没有很好的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治理者通过使用文化符号、仪式,包括本土的、外国的文化素材,来提升和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我用这个词就是想表达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革命领导人如毛泽东、李立三等对文化传统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视,他们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礼节来动员群众,让群众感觉到他们领导的革命是“中国的”,是他们可接受的、所认同的。当然,中国革命最初是向苏联学的,但是这些革命领导人非常善于将拿来的东西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利用中国本身的文化符号、习俗,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和认可。
    我在去安源等地做调研的时候,感受到了当地人谈论“革命”的热情、回忆革命历史的热情,因为在他们看来,正是革命,让人们获得了尊严和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对革命的历史充满自豪。
    在当代中国政治中,也可以看到对文化传统的强调。如习近平主席访问曲阜、参观孔府,通过“重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向民众传递出当下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塑造共同的认同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展示当代政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调。
    诚然,每个国家或者政府都会使用文化符号来寻找文化认同、引发民众共鸣。但是,中国革命尤为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重视。我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应该是来自传统儒学的影响。儒学强调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文化的重要性才被中国革命领导人如此强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别之处。
    执掌哈佛燕京以创新求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8年起,您开始担任燕京学社社长,有人说您开启了燕京学社“裴宜理”时代。能否谈谈您在燕京学社的学术创新?
    裴宜理:我担任社长以来,我们在变化的同时也延续继承了哈佛燕京学社的核心项目,即访问学者、访问博士生项目,这两个项目是我们的旗帜项目。当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创新。
    首先,改变遴选程序。之前要面试所有申请人,现在是先经哈佛教授审阅申请做出筛选后,选中的人才进入面试,通常占所有申请人的一半。另外,面试也不再由学社社长、副社长去执行,而是由一位哈佛老师和另两位申请人所在国的学社校友去面试。还有一点,以前是我们去每个申请人的学校,现在则是申请人来指定地点面试,这样的程序似乎更复杂些,但是也更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