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道教科技史研究再思(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江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坚持道教科技史研究十多年了,您认为道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姜生: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探讨诸学科发展规律、展示重要成就的基础上,在前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文化的最深层,原创性地揭示为什么传统科学技术在古代取得辉煌成就、在后期却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形态。这一问题性的浮现,是在道教与科学、宗教与科学这个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长期探索思考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乃建立在这样一种基本的学术逻辑之上:道教信仰者追求长生不死的目标虽然荒诞,但为实现这一梦想而采取的过程和手段却多是合理的科学的。换句话说,虚妄的神仙理想驱动人们以超乎寻常的努力投身科学技术、医学和工艺,成为推动科学探索的真实动力。所幸古人的这些“业绩”最终都积淀保存在巨量的道教经典和相关文献中,保存在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文物中。正是这一基本判断,驱使着我们的团队毫不犹豫地进军这一被长期忽略的巨大科技宝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提到需特别注重把研究建立在对道教的特殊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在您看来什么是“道教的特殊本质”?
    姜生:这是一个带有“本质”性的问题。道教科学技术史内容庞杂,涉及学科领域众多,如果只用传统的演绎、归纳方法或西方固有的认识模式去审视、分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获得合理的认识。可以说,任何一项创造性的系统研究,只有获得学理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才能指望构建新框架、启动新逻辑、掘进新地层。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的基本理论判断是,由于道教的思想结构和概念系统的独特性,研究道教科技史如果简单套用西方“科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将难以把握道教科技的实质,难以准确合理地理解道教与古代科技的关系。
    道教与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应该是一种重新界定的“科学”概念。应该说,科学是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用于有效延长和增强自身能力的知识系统,它使人类面对自然界这个生存环境时,具有符合其价值取向的攫能效率。在这个定义中,“攫能性”是解析人类文化及其历史动力的核心概念。这个新概念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可望把我们从近代西方背景下的“科学”概念中解放出来,为探索包括非西方传统的更为广阔的全球科学技术史提供认知的理论基础。
    简单说,道教的长生不死宗教理想结构包含着对科学技术的需要;科学技术则在道教哲学、神仙信仰和实践中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思想基础。这是历史上道教与科技有时难以分辨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