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烽烟散去了120年,但从战争结束的那天起,对曾抗击侵略的英雄功与过的争议就不曾停止。 时至今日,对于甲午英雄的争议依然未决。但在致力于研究甲午战争历史的专家眼中看来,英雄壮举不容否定,战败的原因非一人之过。 7月6日,记者在大连采访了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专家陈明福,听听他对那段历史的阐述。 传说中的亚洲第一舰队 建立于1888年的北洋水师舰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建队之初被誉为当时的亚洲海上霸主,是清朝四支舰队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然而也正是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战争失败后,指责纷纷指向了当时的舰队官军和北洋水师的实际控制人李鸿章。 “北洋水师在建军之初,确实是亚洲最强的海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多数人认为日本舰队实力不及中国。中国战败是因为中方舰队素质太差,而日军指挥有方。其实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军时间。”7月6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陈明福教授说。陈明福教授曾就职于舰艇部队中的鱼雷艇,后被授予大校军衔,是现代研究甲午战争历史的领军人物。 “北洋舰队的舰艇都是1880年左右从英国购买的,甲午海战是1894年爆发的,10多年的时间里,北洋水师没有再引进过新型的船只。”陈明福说,“再看看日本,直到战争爆发,日本一直在引进最新型的欧洲舰艇,他们的实力根本不亚于北洋水师。就当时中日两国的舰队比较,无论是火炮射速、航速还是排水量,北洋舰队的实力都不行。”有资料显示中日海军实力对比,日本联合舰队2000吨以上战舰12艘,1000吨级战舰9艘,而北洋舰队分别是8艘和5艘。 为了研究甲午海战,陈明福曾收集过大量的资料,对于战败的原因,他认为不能将罪责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清廷腐败所致。 “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连明治天皇都省吃俭用攒军费,而清廷却在挪用军费来给慈禧太后祝寿,修颐和园。况且清廷里派系斗争严重,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把北洋舰队看作是私产,不敢轻易让北洋海军作战,导致了战略‘消极防守’的重大失误,这才是失败的根源。”陈明福告诉记者。 在甲午海战结束后,水师提督丁汝昌备受争议,这位临危受命却不懂海战,大战伊始便受伤最终又以身殉国的北洋水师最高统领,一度被视为了战败的主要因素。 丁汝昌战死,刘公岛被日军占领,对于这名宁死不降的中国将领,日本人很是尊重,并将“鸣礼炮礼送丁军门出海”列在刘公岛投降的12条条约中。 在日本海军统帅伊东祐亨的回忆录中,有很大篇幅是来赞扬丁汝昌的。然而,当丁汝昌的遗体交给清政府后,清政府下令给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也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铜箍捆锁,意为腰斩三截,以示戴罪,18年不得下葬。后来丁汝昌的墓被盗,尸体被毁。不过,丁家后人丁爱华则说:“我听我的长辈说过,丁汝昌的尸体被偷偷调换了,被刨出来的那个并不是他的尸体。” 在丁汝昌玄孙丁爱华记忆中,家中曾有一封丁汝昌与日军海军统领伊东祐亨私人来往的信件。“丁汝昌曾出使日本,与伊东祐亨是很好的朋友。”正是丁汝昌的这位日本朋友,日后成为了丁汝昌最大的敌人。中国战败后,伊东祐亨给丁汝昌送来了招降书,但丁汝昌誓死不降,最终服鸦片以死报国。 “有人说是丁汝昌指挥失误,才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失败,还说丁汝昌畏罪自杀,这些说法太过牵强。所谓丁汝昌的降书,都是丁汝昌死后,有人冒他的名写的,目的就是把罪责推卸给他,保全其他人。”《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曾表示,丁汝昌若真是畏罪,大可以投降,“他并没有卖国求荣,而是自杀殉国,这个勇气就值得敬佩。” 除此之外,丁汝昌陆军统帅的出身一直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李鸿章用人唯亲,是导致海军失利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说法,陈明福有他不一样的看法,“丁汝昌确实不懂水战,但统帅需要做的是协调整体,制定战略,未必是真刀真枪去拼杀。再说在那个时候,不用丁汝昌用谁?包括邓世昌在内的那些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新兵,肯定不能去做统帅,他们没有经验和能力。只有丁汝昌一直领兵,是最适合的人选,而且还有英国人琅威理来训练水军辅佐他,丁汝昌也一直在用心学习水军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