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逢甲午。两个甲子以前,爆发了影响世界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于东邻日本,从此国势阽危,山河更加破碎。 民之痛,国之殇。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一场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各方激愤,数千名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为变法而死的谭嗣同泣血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诗句;在台湾坚持抗日,失败后内渡的丘逢甲在1896年的春日,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发抒胸中块垒……甲午战争,是留在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挑起战争,做了哪些准备?战争给中日国运带来了什么影响?对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动有何影响?要吸取哪些教训?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他认为,甲午战争激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创深痛巨之下,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神州巨变。甲午战争既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重要战争,也塑造了20世纪初的东亚格局,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甲午战败实属必然 深圳特区报:在您看来,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主要有哪些原因? 张海鹏:第一,中日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是评估战争胜败的基础性因素。中国当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清政府缺乏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清醒判断。第三,清王朝体制内耗严重,领导力量薄弱。战端一开,清政府惊慌失措。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第四,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列强调停上,没有做足战争准备。日本在外交上应付调停,在军事上一步也不放松,处处掌握主动。第五,清军战略上消极防御,步步退让。日本在战役指挥上,总是先下手为强,每一步都是先手,不给对方留下后路。第六,清朝的军事体制落后,难以指挥调动、形成合力。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和政治、外交。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只有旧式的军队湘军和淮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关,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一些将领贪生怕死,邀功请赏,只知保存自己,没有全局观念。第七,国际环境对清政府不利。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后,已困于西方列强的条约体系之中,旧有的宗藩体系正在全面崩溃。 总之,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塌糊涂,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战败是必然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