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应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邀请,录制了十六集电视节目《中华家训》,在春节期间播完,社会反响非常良好。韩昇多年来以中国隋唐史、日本史、中国佛教史等作为学术研究领域,但他对中国的家训、家规的发展史也一直保持关注。2008年,他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家训一百句》,从中国历代家训中摘取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作了当代视角的阐发。韩昇认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家训、家规的重视正在逐渐升温,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持部分,以及重塑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来加以强调。日前记者采访了韩昇教授。 家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 读 书:我们通常把父母对子女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称为家训。家训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有过哪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家训? 韩 昇:中国的家训起源很早,大凡古人立家,都很重视教育子孙后代,培养他们成才,赓续家族。延续香火和光宗耀祖成为每一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与使命。现在见到的家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传世文献中保存着周文王的《遗戒》,可视为一斑。再如周公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不要有特权思想,要平等待人。周公自己接待来访者,一餐饭要中断好多次。所以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流传千古。 在家族教育方面,孔子也是尽心尽力的。《论语·季氏》记载这样一则事情: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子走过,孔子问他:“你学了《诗》没有?”孔鲤回答道:“没有。”孔子就对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如何恰当地说话。”后来,孔鲤又一次经过庭子,孔子问他:“你学过《礼》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道:“不学《礼》,就不懂得如何立身处世。”孔子两次在庭中教育儿子,所以,后人把父亲的教诲称作“庭训”。父母的教诲作为家族世代传承并遵守的规矩,就是“家训”。从西周以来保存在文献中的这类记载甚多,可见古人对于家族教育的重视。 两汉时代,班固、班昭都有家训的文章传世。中古社会是门阀士族社会,对于家训更加重视。历仕南北朝的颜之推把治家经验写成《颜氏家训》,成为最初关于家训最系统全面的著作。今天讲家训的人往往引用宋朝学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论《颜氏家训》这部书时说的一句话,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后家训的专门著作层出不穷。例如朱熹家族的《朱子家训》,影响深远。近代如曾国藩的《曾国藩家训》,都留给后人许多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