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应对近代战争的落后海防 在30年的海防建设中,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不研究近代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近代战争的战略战术。虽也曾选派一些人员赴西方国家留学,学习军事技术和战术,但大多数为学堂学生和中下级军官,从未抽调高级将领赴西方国家学习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而留学归国的,除海军中一些学生被任命为舰管带和大副外,其他大多数不被重用,几乎没有一人进入军机处和兵部,任总兵、提督的少之又少。甲午战争中统兵将帅都还是当年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湘淮耆宿”,这些人大多为耄耋之人,暮气沉沉、已不能领兵打仗。战场上他们采用的还是当年的旧营制、旧战术。有人指出:“今日陆海各军,用器尚新,而将领无西学”,“对于西方国家所践行的战争原则、战略战术毫无所知”,由于洋枪洋炮原理复杂,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不少将领对于洋枪洋炮的操练积极性不高,甚有干脆“置而不用”。“兵不谙器”、不会使用新式武器成为军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少数将帅平日养尊处优,爱财如命,不知国计外情,克扣军饷、脧剥士兵,以肥私囊。嫖妓女,抽鸦片,甚有终年不在营中,不知训练为何事者。淮军名将刘铭传当时就指出:“湘淮两军,已成强弩之末,…令人忧之。”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他的担忧。战争中,无论海军、陆军,统兵大员不战而逃的,如叶志超、方伯谦、龚照瑷、赵怀业、黄仕霖等,数不甚数。国家花费了数千万银两,练海军、办海防,练新兵,养育了那么多海陆将帅、官兵,却落得个如此的惨败。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开展海防大讨论,此后中国开始了海防建设。先后编练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重点建设北洋海军,海军建设“旨在防日”。中法战争后,又设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主持。但这个衙门不是负责统一编练、指挥全国海军,研究如何防日,而是挪用海军经费去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以“昆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结果造成在甲午战前六年中,北洋舰队“未添一舰”。北洋海军的覆灭,还败在近代军事文化水平低下。平日训练“不无粉饰”,指挥水平不高,军官中抽鸦片、挟妓夜宿、克扣军饷,腐败现象同样存在。舰炮所用弹药少而质差。日军占领威海后,北洋海军从刘公岛发炮轰击,炮弹落至威海炮台,竟不炸裂。日军“剖而视之,见其中皆泥沙。另有未裂各弹,验试皆空无所有”。海军覆灭的要害还在于:自战争爆发后,根本就没有制订与敌争夺制海权的战略决策、与日本海军作战的方案。黄海海战是一场遭遇战,沉5伤4,但“定远”、“镇远”两大主力舰犹在,对敌仍构成威胁,可是丁汝昌借口修船,不敢出巡,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清军早已获得情报,但北洋舰队龟缩威海港内,不敢出击,致使日军长驱直入。而李鸿章则令丁汝昌将余舰株守港内,不准出海击敌。由于这一错误决策,结果造成北洋舰队“坐待倭人之围攻”,最后全军覆灭。平壤之战、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大举调兵入侵中国东北,有人在《申报》上建议实行“围魏救赵”、出奇制胜之策,“捣虚批隙之计”:乘日本派重兵进攻东北、国内空虚之际,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兵多,以长江水师、福建、广东水师“移师东伐”“直捣扶桑”,“径驶长崎、对洲两岛〔即对马海峡〕,以攻其不备”。可惜这条极具军事价值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两江、两广的督抚们,借口他们所拥有的水师舰只都是铁皮包裹的木质战船,吨位小,航速低,不能在海上与日交锋。结果只能眼睁睁地坐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扩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