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陈晋:毛泽东怎样读谈拿破仑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 陈晋 参加讨论

    西方各国的历史,毛泽东最熟悉法国近代史。在法国近代史中,他最感兴趣的是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最喜欢谈论的政治人物是拿破仑。毛泽东明确表示过,“拿破仑对我们很有影响:他的一些著作,我都看过”【毛泽东会见弗朗索瓦•贝纳尔率领的法国议员代表团谈话记录(1964年1月30日)。】。如果要量化的话,从1910年到1973年,毛泽东读谈拿破仑,不下40次。这只是为写这篇文章,查阅毛泽东著作和谈话记录的初步统计。
    关于毛泽东阅读拿破仑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为什么喜欢谈论法国大革命,笔者已有专文叙述【陈晋:《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读谈法国近代史》,《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本文要梳理的是,在不同时期毛泽东是怎样根据实践需要来读谈拿破仑的,他希望从拿破仑身上总结出什么样的历史经验?
    一、豪杰霸王:早年读谈拿破仑
    清末民初,有两个外国历史人物在中国政坛和知识界享有特殊盛誉,一个是美国的华盛顿.一个是法国的拿破仑。当时的人们,显然是把华盛顿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当做解国危于倒悬的希望。譬如,1903年益新译社和上海文明书局分别发行两种题为《拿破仑》的传记,前者的“译序”一开始就说:“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仑为第一?稍知学问者,无不震之于拿破仑之名”。后者的“传序”说得更彻底:“中国人心之不振久矣,医国者无术以唤之起,不得不借助于人。拿破仑其扁鹊乎?”
    毛泽东读谈拿破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1910年他在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时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世界英杰传》,读到华盛顿、拿破仑这些人物的事迹,曾感慨地说:“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人物”【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26页。】。在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以后,回顾年轻时的思想探索,谈论中也总是涉及华盛顿和拿破仑。他经常讲,自己早年,“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帝国主义,什么马克思主义。进了学校,也只晓得几个资产阶级的英雄,如华盛顿、拿破仑”【《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听过的是孔夫子、拿破仑、华盛顿、大彼得、明治维新、意大利三杰,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记录(1964年8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就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拿破仑、华盛顿。”【《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小时候信孔夫子的封建主义,后来进了学校就信资本主义,觉得华盛顿、拿破仑了不起。”【毛泽东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主席希尔的谈话记录(1968年11月28日)。】“开头相信孔夫子,后头相信康德的唯心论。什么马克思,根本不知道。我相信华盛顿,相信拿破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这些回忆中,反复出现当时“只知道”,很“相信”,觉得“了不起”,是“英雄”,“中国也需要”等等,表明华盛顿和拿破仑,已经成为毛泽东早年思想旅途中两个难忘坐标。【崇拜拿破仑和华盛顿,是清末民初有志之士比较普遍的现象。比毛泽东大7岁的朱德也曾回忆:“拿破仑算是不错的。我小时候非常喜欢他,也喜欢华盛顿。”《朱德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8页。】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毛泽东的独立思考日益深入,他对拿破仑的认识,有了新的角度。华盛顿和拿破仑虽然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但华盛顿的主要功绩在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独立建国方面,毛泽东一生对他都赞誉有加,甚至用“我们可以追认他为‘共产党’”【《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559—560页。】这样的话来表达好感。拿破仑则不同,他于法国大革命开始10年后的1799年发动政变,后来又改行帝制,搞军事独裁,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企图把大革命的成果连带法国的利益扩展到整个欧洲。人们耳熟能详的“沙文主义”这个政治概念,由狂热拥护扩张政策,主张用暴力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士兵沙文而得名,也绝非偶然。五四运动前后,站在中国这样的弱国立场看拿破仑,其英雄形象自然要打不少折扣。
    于是,“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31页。】,成为拿破仑在毛泽东笔下第一次登场的模样。他固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但靠的只是不世功业。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圣贤,是有德有业、德业俱盛的人;豪杰,则欠于品德,只有大功大名【《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31页。】。
    从客观上讲,毛泽东的这个评价,很可能缘于他的伦理课老师杨昌济。杨昌济在其《论语类钞》中引王夫之的话说:“豪杰而不圣贤者有之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69页。】毛泽东的听课笔记《讲堂录》里记下此语,并说了上面那些圣贤与豪杰区别的话,才断言拿破仑是豪杰而非圣贤。此外,在杨昌济之前,中国知识界在传播拿破仑事迹的时候,即有人是从这个角度来描述的。在可能是毛泽东第一次接触拿破仑事迹的《盛世危言》里,便有这样的描写:“拿破仑之鞭笞宇宙,固已囊括欧洲,几成大一统之雄图。惟以兵力压人,不行仁政”,“拿破仑之悍鸷,其残民求逞,倏忽败亡,亦固其所”。书中还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拿破仑打败普鲁士后,要求普鲁士赔偿巨资,普鲁士哀求减少一点,拿破仑菲但不答应,还傲慢地回斥:“汝德人何敢与我战乎?”俨然是一个只行霸道、不行仁道的人,很有些像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这样的描述,自然会对青年毛泽东的认知产生影响。
    从主观上讲,毛泽东当时崇尚的,主要还是思想上、文化上和道德上有革命意义的“圣贤”人物,用他当时的话来讲,“革命非兵戎相见之谓,乃除旧布新之谓”。据此,他当时崇拜的是康德、托尔斯泰这些“大革命哲学家,大伦理革命家”,是谭嗣同、陈独秀这些“真理所在,毫无旁顾”的“魄力颇雄大”者。【《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75—576页。】兵戎相见的拿破仑,固然“魄力颇雄大”,但毛泽东当时还不觉得他有“真理所在”,故而也难成为他心目中的正面英雄。不唯如此,一旦联系中国的现实,毛泽东甚至把拿破仑视做虽势焰熏灼却最终败亡的反面枭雄。例如,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毛泽东便把袁世凯比做拿破仑,进而认为袁世凯以及劝袁称帝的人,不懂历史,没有汲取中外历史上“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的教训,乃世间“最愚者”【《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4页。】。
    拿破仑作为专制和靠武力说话的人格形象,在毛泽东那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是比较普遍的。因为他们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一个思想动因,便是反对军阀的压制和列强的侵略,拿破仑靠武力称霸之举,很容易使他们联想到中国所处的现实。因此,直到1943年,周恩来在批判蒋介石专制统治时,还讲到蒋介石所为,是近代“湘、淮军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武力统一思想的结合物,所以又叫做新军阀主义,也就是新专制主义”。“他办黄埔,不是以革命的战略战术思想教育学生,而是以《曾胡治兵语录》及《拿破仑传》为之先的。”【《周恩来政论选》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443页。】蒋介石办黄埔军校,周恩来当过政治部主任,让黄埔生读《拿破仑传》,当为不虚之事。需要说明的是,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军阀,也多少想学拿破仑,但多少也歪曲了拿破仑。拿破仑是有主义的,而绝大多数军阀没有主义,他们只看到拿破仑拥有的枪杆子。唯有点像拿破仑的是蒋介石,他有主义,也有枪杆子。中国共产党早年恰恰是只要主义和群众,而没有特别重视枪杆子,因此吃了亏。
    逞强而以势迫人,最终都会因遭遇剧烈的抵抗而失败。这是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援引拿破仑事迹的习惯角度。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为了论述“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势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的观点,毛泽东举的史例,即“欧洲各邦群起而围巴黎之对于拿破仑之战胜是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60页。】。这里说的,是1814年3月31日,由英、奥、普、俄等欧洲国家组成的反法联军攻入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一事。如此引用拿破仑的遭遇,在青年毛泽东的文章中绝非孤例。他立论的角度是,人的冲动欲望一旦冲破理智,就会不顾一切地勇猛前进,只有遇到了比欲望扩张更大的抵抗力,才可以将它打回。比如,“凡做过皇帝的,没有不想再做皇帝的”,因此西方历史上为了杜绝祸根,处死国王的例子很多,像“拿破仑被囚于圣赫利拿”,“总算很便宜的”【《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31页。】。又如,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有拿破仑第一称帝失败了,又有拿破仑第三称帝。有袁世凯失败了,偏又有段祺瑞”,对这样的人和事,“是不能以些小教育之力推翻的”。【《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页。】
    青年毛泽东还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当时的国际关系。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订立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让出1/8的领土,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在德国被迫接受条约后,法兰西举国高兴。毛泽东则提醒法国人不要高兴得太早。为什么呢?他想到了法国爆发大革命后,“深恶法国的民权自由”的欧洲各国组织同盟军干预并几度躏蹂法境,“结果遂崛起拿破仑,而有躏蹂德国,令德人头痛的事”。此后,拿破仑又重蹈覆辙,他的性格比他的天赋更不能安于和平和节制,“拿破仑躏蹂德意志,分裂他的国,占据他的地,解散他的兵。普王屈服,称蕃纳聘。拿破仑何等高兴”。结果呢?却为后来普鲁士攻陷巴黎埋下了历史的伏线。由此,毛泽东提出疑问,《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苛刻要求,“和拿破仑对待德国,有什么不同?”“包管20年后,你们法国人,又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29页。】历史正如毛泽东预料的那样,在强势压力下被迫接受的《凡尔赛和约》,像一把利剑深深刺伤了德国的民族感情,也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伏笔。时问恰恰是20年,德国人真的给法国带来“一番大大的头痛”。
    正可谓大扩张必遭大抵抗,大屈辱必起大反复。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格局,一国之所得,便是他国之所失,每次战争虽然都以拿破仑的胜利并强迫战败者接受自己的条件告终,但同时也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这是青年毛泽东在拿破仑身上看到的国际关系中强者和弱者的大反复,而拿破仑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进而影响历史进程的传奇,在他眼里,不免有些模糊。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多棱镜,承载历史的中心人物,其性格和主张以及行事原则,自然也不会是单纯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