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因篇幅有限,这里不能全面讨论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论,以及文化转型实际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侧重谈一下胡适的文化思想,我把胡适作为开新一派人物中,稳健派的代表人物,略为深入地揭示其主要观点。主要是谈谈对于建设中华新文化,或者说,他对于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见解。 在文化论争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或更具体地说,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 由于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经历,中国人长期以来积淀出一种相当强固的意识,即认为中华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与刚刚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是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共同性的文化。由此更进一步认为,中华文化向来是自我圆满的,无需借鉴与吸取任何其他文化。当年清朝皇帝乾隆答复英国使者说,中华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的任何东西,我们跟你们做点茶、丝等贸易,那是可怜你们。他的话最能反映出中国人固步自封的心态。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如果中华文化真的独特到与其他文化毫不相干的地步,那么第一,创造了中华文化的中国人与创造了其他文化的人类之间有无同一性?如果有同一性,那么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亦必有同一性。第二,既然具有同一性,那么,在近代世界里,国与国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已经互相遭遇到一起的情况下,还能够彼此互不相干地完全孤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吗?这两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其实,意义非常深刻。有同一性,就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融通;没有同一性,就各自独立,类不相属,互不相干,无从相互借鉴与吸收,更谈不上互相融通了。事实上,有人是持有类似见解的。 胡适非常明确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只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人类的生理的构造根本上大致相同,故在大同小异的问题之下,解决的方法也不出那大同小异的几种。”很明显,胡适这里说的就是人类文化的同一性问题。 在确认人类文化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讨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胡适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因生活的地域、环境等诸多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有明显的差别。例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有人把这种差别看得很重,甚至有几分神秘性,这是大可不必的。另一种差别是发展程度的差别。这一点争论尤为激烈。不少人完全不能接受这种说法,要他们承认,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发展的程度高,这实在有损于中国人的自尊心了。但这却是事实。小舢板就是不如万吨巨轮的发展程度高;人力车、畜力车就是不如汽车、火车的发展程度高;现代的城市管理,包括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及其他事业管理,就是比土街陋巷的发展程度高。以此类推,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可以证明,西方主要国家的近代文化确实要比尚未完全脱离中古形态的中华文化要高。由此就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事实上,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已经在逐渐地学习西方一些东西。但每一步都有阻力,每进一步都需经过斗争,从只学习器物、工艺技术和科学,到学习改革政治,实现德谟克拉西的精神,花了上百年的时间,仍未完全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一个文化态度的问题尚未获得真正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