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 春秋主流战争残酷、血腥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个真实。在先秦的基本文献中,记载当时战争之残酷性状况的文字,也比比皆是。而按常理来说,这才是符合战争逻辑的。 当时战争的主流是非常残酷、血腥的。这与“军礼”的战争现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譬如说在河姆渡等古代文明中的“血亲复仇”,是把对手全部杀光的,其中包括婴儿、小孩和老人。 一般传统认为,尧舜禹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了,是所谓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然而,他们在对付三苗时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三代人都在打三苗,直到最后把三苗彻底打败。据有限的史料记载,这场连绵多年的战争异常残酷血腥:战败者的宗庙被夷为平地,祭祀重器被彻底焚毁,战俘及其子孙世代沦为奴隶,即所谓“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不夷于民”。这就是真正战争的残酷性。后来有一记载大禹伐三苗的《禹鼎》,其中有几个字,我当时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就是“无遗寿幼”,就是将无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儿童,统统杀掉,不留一人。 可能你会奇怪了,一边是讲求“军礼”,打得那么谦让;现在这里又这么残酷。你说哪个是对的呢?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禹鼎》,战国时候的墨子,在其《墨子·非攻下》中也云:攻打别国时,烧他们的祖庙,杀他们的民众,还要“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即使是老弱病残也要杀光,还要将其值钱的东西都抢光。《孙子兵法》也一样,其言:“堕其城,毁其国。” 总之,从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战争是非常血腥的,残酷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再譬如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史料记载说,纣王带了七十万军队,显然失之于夸大,应是“十七万”之误,在朝歌这个地方决战,这一仗在儒家文献中,却被记载得很轻松。说“前歌后舞”,“前徒倒戈”,很轻松地就把天下政权改变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商朝要亡国的时候,它也是拼死抵抗的,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历史记载说是“血流漂杵”,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包括“周公东征”,也是打得很惨烈的。周公东征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是“践奄”。“奄”就是今天的安徽、山东以及河北的一部分,这是讨伐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践奄”揭示了周公东征的残酷性,所谓“践之者,籍之也。籍之谓杀其身,执其家,瀦其宫”。 所以我们说,从历史的真实而言,春秋时期的战争,崇尚“军礼”,战争手段相对温和,与战争非常残酷、残暴,都是历史的客观成分,都是真实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