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4年8月22日,又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此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一上映,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官方亦首次为邓小平立传,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在全国出版发行。 习近平在纪念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了邓小平这样一段多次讲过的话:“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这段话实际上是一个大政治家面对时代大势时的一种自觉体认—既要勇于担当,同时也没有必要被捧上神坛。这非常符合邓小平所自称的“实事求是派”的执政风格,对当下正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很大的启迪。 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之所以形成一股潮流,也正是因为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后,人们期望能从“总设计师”邓小平那里获得宝贵启迪。“改革”正是将一位大政治家的诞辰与当代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词。这恰恰首先就需要邓小平所一直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正如习近平讲的,“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政治家的风格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邓小平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且评价其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这是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36年之后的重要判断。的确,无论是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都已经处在一个新的重要节点上,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执政党回答,并给出解决方案。 讲话重点总结了学习邓小平6个方面的内容,即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如果梳理习近平重要讲话中的评价式段落,以及引用的邓小平的话,那么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就是习近平的讲话实际上也勾勒出了一个大政治家所应当具有的风格。 首先就是,一个政治家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根本上还是对历史大势的把握。正如习近平所说:“像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世界和国内大势清醒认识基础上的方向感。过去我们常讲“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具体工作实践中的方法论,但在方向感上是日益清晰的。只要读一读《邓小平文选》等公开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的提法肯定经过变化直到最后成形,比如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但邓小平对于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一直是坚定不移的。就是在众所周知的“国际国内政治风波”时期,邓小平仍强调,“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改”。 一个大政治家总是要面对各种权力和利益纠葛,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要把一种在多种层面上都与过去截然不同,以至于会引起很大意识形态争执甚至权力斗争的方向确定下来,其间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如毛泽东称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这样的大政治家,也不例外。从1977年73岁时最后一次复出到1992年88岁时南方谈话以及年底的中共十四大,是15年的时间,邓小平所认定的基本方向可以说最终确立。这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看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剧情也就很清楚了。 8月21日,邓小平之女邓楠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文章《我们心中的父亲》。其中有段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时的描述,更可以让人们理解到开创者的不易:“他真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最后的一点精力。这次谈话以后,父亲的身体状态在很短的时间里急转直下,再也没有缓过来。父亲正是用这种拼命精神,完成他对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完成他的政治交代。” 今日全面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自然和邓小平时代有了很大不同。邓小平讲过的话,当然也要看具体场合、具体时间节点等因素。正如邓小平最后一次复出时反对“从本本出发”一样,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诞辰,重点也不是重复一下他讲过的话。正如习近平讲话所表达出的,最重要的是,执政党有条件从更长的历史段总结那段15年的历史,对今日之大势进行深刻把握,并且以邓小平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定精神,回应人民的新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