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随者到设计者 邓小平参与了中国现代化这三个阶段的大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但在每波现代化中,角色和所起作用不同。在第一波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跟随者”;在第二波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到了第三波,则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决策者和设计者。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具体而言,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减贫,三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 拨乱反正不但指的是解放了当时被打倒的一大批中共老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更指的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在“文革”发展到极致的阶级斗争为纲扭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中国告别了以阶级斗争挂帅的历史,走向了务实的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拨乱反正,把被扭曲了的历史再扭转过来,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就是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正常的发展道路,国家步入正轨。 减贫是拨乱反正和推进经济建设的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贫困人口从改革前的6亿多(当时的总人口是8亿)降低到目前的3千多万——按照中国自己的减贫标准——这是人类减贫史上了不起的奇迹和贡献。这个功劳很大程度上也要归于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是邓小平的又一贡献。没有对市场机制的承认和引入,就不可能有中国快速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减贫成就。新旧时代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市场。承不承认市场的作用,并让市场发挥它的作用,决定着社会能否摆脱贫困和走向现代化。就此而言,市场是通向富裕和繁荣之路,也是通向民主和自由,摆脱奴役之路。没有市场,不可能发展出现代意义的自由和民主。所以市场还具有文明史的意义,而不单纯只是个经济问题。 邓小平带领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正轨,和人类的主流文明,同自由、民主、法治和市场相拥抱,这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具有现代性的几个最重要的标准。尽管中国距此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但毕竟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如何反复,中国终究不可能重回改革开放前闭关锁国,与人类普世文明相拒斥的状态。 我始终坚信,每个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自由、民主、法治和市场,且这几个目标的内涵在每个国家也是相通的,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形式和途径则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去闯去试,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内部差异很大的国家来说,更不能脱离本国历史和国情去发展,在这一点上,是有路径依赖的。这也是中国在百多年现代化中会有反复,走过很多弯路的原因。 理论上说,人类的历史不只一条发展道路,否则,历史也太单调和灰暗了。从历史本身来考察,不同文明也曾开创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故目前西方的发展道路和西式文明不会是历史的终结。但历史会殊途同归,因此,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文明体,中国要想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就必须在西方道路之外,开辟出另一条实现自由、民主、法治和市场的道路来,这不是要中国另搞一套自由、民主、法治和市场的标准,但中国可以在同一标准下,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之,如果中国走通了,这条道路就具有普世的实践意义和文明史的价值,合乎历史发展的多样式。 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由邓小平开辟的发展道路——应该这样来理解,它的价值和生命力,就在于能否为我们提供有别于西方但同样是高质量的自由和民主。 邓小平是中国第三波现代化的主要奠基者。目前这波现代化还在发展中,中共也在艰难探索中,这条不同于西式的发展道路是否走得通,现在下判断言之过早。眼下,第三波现代化已经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阶段。要实现这个阶段的改革目标,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赋予社会和市场更多的自由、民主、法治权重。这也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和启迪,同时也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