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序中特别申明,这批张之洞档案研究所提供的只是戊戌变法历史的“另面”,而其“正面”仍是原先依靠康有为、梁启超史料所建立起来的史实结构,“尽管这个正面还有许多瑕疵和缺损”。从历史的“另面”很自然地会想到历史研究中的“低音”问题。王汎森教授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三联书店,2014年1月)提出的设想是“重访近百年来被新派论述所压抑下去的声音”,进而把“被忽略而仍具有重要性的思维方式、观念等也包括进来讨论”(序)。书名“执拗的低音”取自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所谓的“低音”在本书中有四个层面,其内涵相当复杂,大致是被近代学术与思潮所遮蔽和边缘化的“质素”,以及“创造性转化”与“消耗性转换”的同一性、“意义倒置谬误”现象等等(序)。所具体针对的,是近代以降新派论述成为主流,旧派论述被否定、遮蔽的史学研究现象。因此,重访“执拗的低音”也就是寻找认识历史的多元资源,重新认识主流论述之外的其他层次的论述潜流,把混淆的“史实的重建”与“价值的判断”重新梳理清楚,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反对将现状“本质化”。 更值得思考的是,历史的“低音”与“另面”恰好是同质的论述,所对应的“高音”与“正面”正好形成同构的关系。倡言研究“另面”或“低音”者,都首先申明无意取代“正面”或“主流”论述,只是作为多维、立体的一个不可再被忽视的面向而已。但是,既然强调“重访”之旨在于陈寅恪所说“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对后来建构的“正面”、“另面”或“低音”、“主流”,又何须如是固化其价值与地位呢? 所谓“时代的选择”恐怕难以成为今天仍然沿袭下去的充分理由,王汎森教授其实在正式讲座之后的问答中已经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借用刘咸炘史学中“风”的概念,“执拗的低音”虽然是“小风”,但它也可能转成“大风”;可能有一天,那些边缘的、“执拗的低音”也会成为主流的论述(208-20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