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冷战格局崩溃,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日趋多元化。保守派内部关于“大东亚战争”的认识就出现了明显分歧。特别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对成为政治大国的期待,要求重新评价日本战争责任的呼声开始强烈起来。中曾根康弘提出新保守主义论,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战争,是大失败的战争”,但指出它在客观上有利于亚洲各民族的“解放”,强调追究日本的战争责任与肯定日本战后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自相矛盾。基于这一认识,他于1985年8月15日公然以首相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声称是为建立日本国民的“爱国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进步派学者认识到鼓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危险,故积极开展战争真相调查,如藤原彰等人于1984年成立“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对保守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批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的重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和民粹主义的抬头,全面肯定“大东亚战争”的论调虽明显地“衰退”了,但加害责任认识的程度依旧在日本徘徊不前。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默许教科书“改恶”等,导致中日关系一度出现“政冷经热”的严峻局面。保守派继续歪曲侵略历史,否定东京审判,对强制劳工、慰安妇等战争遗留问题,或全不承认,或故意缩小。他们借助媒体将受害国民众对日索赔运动,转化为中韩等国是在打“历史牌”,意在进行经济“敲诈”;将中韩等国批评的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等与普通国民强行捆绑在一起,煽动“日本人”与亚洲各国的矛盾和冲突,激发狭隘的大和民族主义。与之相反,进步派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日本人应该勇于面对战争责任,特别是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应思考日本人的“战后责任”。 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观,因时、因势而动,因人而异,从战后至今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呈现出多元、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状态。保守派对战争责任的否认,进步派对战争责任的反省与忏悔,政府对战争责任的暧昧和普通民众在各种战争责任认识之间的徘徊同时并存。这种复杂的战争责任认识格局,将在日本社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解并把握这一状况,与反省侵略战争责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日本民众一起,努力改变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观,将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徐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