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内部党的领导问题的争论,逐渐达到了一种公开化、激烈化的程度 1929年春,红四军开辟赣南和闽西根据地后,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更加严重,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流动游击的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党内的影响相当大,有的把党对红军的领导说成是家长制;有的认为军队的任务就是打仗,有枪杆子就行;有的不愿在艰苦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只想“走州过府”流动游击…… 实际上,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以后,在中共党内和军内对于共产党的领导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等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毛泽东把当时争论的主要问题归纳为14点:“(一)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二)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三)小团体主义与反小团体主义,(四)流寇思想与反流寇思想,(五)罗霄山脉中段政权问题,(六)地方武装问题,(七)城市政策与红军军纪问题,(八)对时局的估量,(九)湘南之失败,(十)科学化、规律化问题,(十一)四军军事技术问题,(十二)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十三)分权主义与集权,(十四)其他腐败思想。” 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毛泽东本打算通过这次会议总结建军以来的经验,解决争论的问题。但是问题不仅未能解决,而且大会还在中央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改选了前委,毛泽东落选后去闽西协助指导地方工作,红四军的前委书记改由陈毅接替担任。这个时候,关于红军内部党的领导问题的争论,达到了一种公开化、激烈化的程度。9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由于意见不一致,也未取得任何结果。 在这一系列争论的背后,其核心是三个问题:即要不要坚持党对红军的领导、怎样领导?红军向哪里发展、怎样发展?完成什么任务、怎样完成?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这是红军政治工作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