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独立超然的学术境界 田余庆先生的学术文字颇为集中,提供了大量成体系的新见,并有可能推动学界后续的追索。 2014年12月25日,是一个令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清晨,田余庆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田余庆先生是我的岳父,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父母与岳父母是西南联大和北大的同学,自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上大学、进入历史系时起,我岳父身上,似乎就承担了两个有着几十年亲密关系的家庭和四个老同学对下一代教育的重任。 大概是出于上述背景,他对我读书、写文章一直要求很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做博士论文,正好赶上北京发生政治动荡,我的心思已完全不在学习上,文章写得相当马虎。他那种焦虑而失望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印象中他总是在批评我,很少表扬,仅有的一次,是我从学校毕业三四年后,写了一篇关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的文章,他看后说了一句“够得上博士水平”。现在博士已经是多如牛毛了,“博士水平”也算不上什么高标准。但对我来说,他那句话却是莫大的褒奖,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从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又过了二十年,其间,我总想写一篇能让他满意的超出“博士水平”的文章,却始终没有如愿,他的突然辞世,使我永远失去了那样的机会。学生们送的挽联,说是“纵有一得竟谁呈”,好像也是为我写的。想到这一切,我觉得心如刀绞。 我对岳父的学术,本来不宜发言,因为家人的立场特殊,难免有溢美之嫌。但我毕竟又是他的学生,师兄弟约好一起写文章怀念老师,我觉得不容推辞。 我觉胡宝国得对我岳父学术的特点归纳得很好。胡文是从大的方面立论,我还有两点具体的观察。 一是注重政治进程的动态发展,注重延续之中的变化。譬如关于门阀政治的研究,中外学者大多主张门阀政治贯穿六朝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他则选择了一种新的视角,以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皇权政治传统为背景,在大量考证的基础上,揭示门阀政治的本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孙吴、南朝以及北朝都不在此列。从发展中揭示变化,门阀政治这类历史现象,就不再是静止的形态,这或许是《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给人的另一种启发。 二是注重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他眼中,历史的发展是许多人、事交织在一起,是多重力量互相影响的结果。他的目的,就是想找出这多种人、事,多种线索之间内在的联系。他的发现,也常常是别开生面。举一个人所熟知的例子:道武帝时期的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之制看似无关,他的分析却告诉我们,二者其实是内蕴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后续措施。他甚至提出:冯太后得以长期专权,恰恰是由于充分而巧妙地利用子贵母死制度压制了对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