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教授的专著《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问世,嘱我写一篇序。这是我写的第三本书的序,也是为最有含金量著作写的序。也不能说是序,是一篇读书笔记吧。接手不久,就发生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级不能与本书提到的几个7—8级地震相比,但其景象之惨重,难以言表。其原因是鲁甸县受灾地区倒塌的房屋都是土坯房1。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与本书所描述都是农村地区,这应该是我们所关心的防灾重点所在,因为中国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农村。房屋是农民的命,房屋质量差会要命的。 根据我的统计,每年大约90%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有些年份高达100%(2003年)。基于此,2006年我指导的贾燕硕士论文《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以农村地震为例》,郝平先生在绪论中也引用了,意在探讨农村地震恢复重建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鲁甸地震发生了,全社会都关心了,国家投入16亿元用于救灾,后续的投入则更巨。那平时会有多少人关心鲁甸农村的房屋质量问题呢?这些巨款如果震前就投入,会少死多少人!那些目前还没有发生地震、房屋质量类似于鲁甸县的广大农村,能事先多投入吗?舆论都关心了吗?《环球时报》请我审阅社评“让农村房屋更抗震将是大功大德”。其中有一段话,我看后当即点赞“在大地震带上再也不能盖表面光鲜、实则像积木一样不牢靠的住房了。国家已经制定了农村自建房的最低抗震标准,要按照标准设计和施工。特困户缺钱的,政府应予补贴。在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美元以上的时候,应当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在全国强制这样‘一刀切’的宏观条件。”2目前对于“三农”话语比较多的是土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蔬菜安全问题,农民工问题,较少关心农村特别是地震多发区农村房屋抗震问题。如果能把目前农村房屋抗震问题解决了一半,那中国地震减灾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很大部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地震多发区,地震加速度在0.10g的区域占97%,而全国是53%3。但在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后,2004年至今,发生过56次破坏性地震,没有死亡1个人,这不是奇迹吗?这不是世界水平吗?他们已经做到“5级地震不倒房,6级地震不死人”。相反,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的开工率,在此次地震震中鲁甸县只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个县的倒数第二;竣工率方面,鲁甸县仅有0.08%,排名倒数第一4。这样的房屋质量怎么能不让人担心。 更何况,2014年8月3日鲁甸县6.5级地震是该县近12年来第4个破坏性地震,2003年11月15日鲁甸5.1级地震,倒塌1247间,严重损坏7420间,一般损坏26472间;2003年11月26日鲁甸5.0级地震,倒塌938间,严重损坏5540间,一般损坏79039间;2004年8月10日鲁甸5.6级地震,倒塌4930间,严重损坏32787间,一般损坏67981间。历史上有“一二再,再而三”的谚语,鲁甸县已把这一谚语推到了四,即“三而四”。据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8月8日15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5。6.5级地震倒塌房屋数是5.6级地震的16.4倍,升级速度超快。 鲁甸县地处“昭通—鲁甸断裂”,记者问了100位鲁甸人,没有一个人了解的。旧房未补,新房未修,灾难迟早都会降临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