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明清大地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发展导报》2015年01月0 高建国 参加讨论

    王子平所著《地震社会学初探》从社会学的视角下,着重就突发地震灾害对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团体、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6。王教授的专著深入研究了灾害社会学问题,走在学界前列。但还有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一,案例主要利用1976年唐山地震,因为唐山地震刚发生不久,这个地震的资料最为丰富,但案例少,总结的规律是否具体普适性有待研究。郝平先生的专著正好补充了这一缺陷,增加了明清时期山西省3次历史大地震案例。第二,社会是整体性的,如果将地震社会学只限于唐山及其邻近地区是不够的,其实唐山地震不仅摧毁了唐山市,还冲击了大半个中国,如4亿人居住在防震棚中,生活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其经济损失并不亚于唐山地震本身(100亿元)。另外唐山破坏太严重,其他地方帮助唐山抗震救灾。以上海市为例,共计出动三千六百多名医生护士到唐山救援,上海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至今唐山人仍然记得上海医疗队,感谢上海市派出这么好的医生护士。但也应该考虑到,上海这么多医生派出,平时每位医生都要治疗很多病人,他们在唐山期间,病人要由留守医生治疗,大大增加了留守医生的压力和对病人的治疗。对于此,似乎关注还不够。当时的资料记录都记录于各地的新编地方志中,从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
    对于地震社会学的发展,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新建156个工业基地,需要了解当代的地震烈度,才能够设计出图纸。但由于地震台太少,于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地震历史资料的学者,以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多为历史工作者,也熟悉地震史料中的社会史资料,因为主要任务是求证地震烈度,而与其相关的社会史资料(如赈济等)等被简化,摘录的内容被删除了。后来想了解地震社会学资料的人只能从头开始,这就大大浪费了时间。其次,社会学在上世纪50年代走入低谷,少人参与这一领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
    地震社会史,是一门综合科学。往往把重点放在社会、经济方面,而忽略了自然科学对于这一地区(山西省)地震带、地质构造、地震多发时间段、历史地震的论述。这一点是研究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被经常忽略的。而本书是一个典范,在描述山西地震特点时,在掌握地震社会史的同时,充分把握着地震、地质学者的论述。得心应手得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史两方面的材料。
    1556年华县8级地震,死亡八十三万余人,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盖近古以来书传所记未有之变也”7。震中离山西很近,也严重波及到山西。对于这次救灾,应当是重型救灾,按照目前的救法,采用“举国体制”。当时如何救灾,令人瞩目。地震后,嘉靖帝采取三项措施,第一项,发放赈济银两,蠲免受灾较重州县的赋税。第二项,抽调官吏赴灾区任职,组织地方力量救灾。第三项,派遣钦差大臣巡视地方,查勘赈济抚慰灾民。最重要的第一项拨银四万两用于赈济,是“协济民屯兵饷”的军事用途,而非赈济抚恤地震灾民。至于实际救灾方面,免去陕西、山西两省重灾区的夏税,准许两省动用本省的“备赈、赃罚、事例、茶马、折谷银”来赈济。也就意味着,除了朝廷拨发的四万两救灾款之外,至于其余的赈济款项还需要各省自行筹措。
    从救灾效果上来看,朝廷面对此次大地震的救灾措施是十分不得力的。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大地震发生后,直到次年二月才同意礼部的奏请:
    “以山西、河南同日地震,请如例修省,九卿科道许极言时政得失,凡可以救灾恤民者条奏,其被灾地方遣大臣一人祭告境内名山大川河洛之神及祀典所载神祗,其死者收瘗为厉坛以祭之。”8
    嘉靖皇帝对于此次8级大地震的处理,视乎只是将其视之为上天降灾视警,因此只须谨遵历代帝王的惯例,自我反省一番。本书对于此次地震救灾的评价是准确的。朝廷的不作为,进一步破坏了社会次序和恢复重建的进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