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王晴佳:从“域外”看朱维铮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2015年5月4日第 王晴佳 参加讨论

    当代著名史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家朱维铮教授于2012年3月10日去世之后,悼念的文章层出不穷。一年之后,复旦历史系又出版了《怀真集》一书,汇集了朱先生的同学、同事、朋友、弟子和学生的悼念文章。这些文章,情真意切,从各个方面展露了朱先生率真的性格、犀利的文风和严谨的治学,让我们对朱先生其人其学,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求学的时代,不久就迎来了一场席卷中国学界的“文化热”。朱先生在上海,堪称为“文化热”的主要推手,其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其影响力至今仍让人啧啧称道。除了推动“文化热”在上海学界的开展,朱先生本人也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论文集,那就是在1987年问世的《走出中世纪》。之后,朱先生又出版了《走出中世纪二集》,可见他对这部著作,自己亦颇欣赏。坦白地说,我对朱先生将中国的封建社会与欧洲历史上的独特现象“中世纪”相比较,并不十分苟同,甚至感觉有点突兀。即使在他那一代学者中间,那时做如此比较的也已不多,因为有以西方历史进程为“正途”之嫌。该书出版的1987年夏末,我便出国留学,因此应该没有细读。至今我有限的藏书中还只有该书的英译本,而没有中文原作。译者在前言中写道,朱先生的写作风格既“subtle”(含蓄)又“richly allusive”(富有微言大义)。但为了照顾英文的习惯,她将朱先生的句子做了缩短,并分了更多的段落。
    但《走出中世纪》的英译,却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契机。由于西方学术长期引领学术潮流,中国学者的著作,能介绍到西方的很少。而朱先生的著作在出版之后不久,便能与西方学界见面,颇为难得,堪称例外。朱先生生前的诸多“头衔”中,亦有德国汉堡大学荣誉教授一项,为中国学者中所少见。的确,朱先生是他那一代学者中,较多与外国学者接触和交流的一位,值得在此略加详述。《走出中世纪》一书的译者是加拿大学者RuthHayhoe,汉名许美德,1980年代初期曾在复旦进修,并与法国学者巴斯蒂一同主编了《中外比较教育史》(1990),亦是朱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的一本。值得一提的是,朱先生与许美德曾就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人物、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马相伯(1840-1939),进行过合作研究。朱先生于1996年编写了《马相伯集》,而许美德同年也与人合编了《马相伯和近代中国》一书在美国出版。
    在许美德之外,另一位与朱先生多有交往、交流的是美国汉学家LynnA.Struve,亦即司徒琳,曾在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任教多年。朱先生曾在该校访问,主要由司徒琳教授接待。回国以后,他又安排将司徒琳教授的名著《南明史》译成中文出版,并撰文热情推荐。在美国汉学界,司徒琳教授以治学严谨著名。她邀请朱先生访问,称得上是慧眼独具,认可朱先生是一代中国学者中之翘楚。
    1990年代初期我开始在美国任教,也使我与朱先生有了多次接触的机会。而有趣的是,我在海外见到朱先生,都是在欧洲,没有一次在美国。记得朱先生有次与我们一同饮酒谈天,他抽烟不断,然后烟雾腾腾地对我说:“我最不喜欢到美国,因为美国到处禁烟,歧视我们这些烟民。”这也许是他的一句大实话,但我忘记问他的是,当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访问,他是如何对付这个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