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儒学思想第二个方面的贡献是对道德存有的推进。这包括存有论、圆善论、合一论三个部分。 存有论的立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有两层,一是有限的认知层面,一是无限的道德层面。这两层都可以创生存有,不过认知创生存有需要通过时空范畴,而道德创生存有不需要通过时空范畴。通过时空范畴就限制于时空范畴,这就是“执”,反之就是“无执”。于是就有了“两层存有论”: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无执的存有既然不通过时空范畴,那就是通过智的直觉。智的直觉包括“自觉”与“觉他”两个方面。自觉是说道德之心对自我之道德善行的创生。觉他是说道德之心在创生道德善行的同时,也可以赋予宇宙万物以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圆善论是以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智慧来解决康德德福关系问题。作者认为牟宗三的圆善论包括两个理论步骤,一是“诡谲的即”,二是“纵贯纵讲”。“诡谲的即”就是通常所谓辩证关系,即德福不能分离,可以相互转化。“纵贯纵讲”是存有论在圆善论中的“套用”,道德之心以智的直觉的方式创生道德存有时,一切都可以沾染上道德的色彩,原本是苦罪可以转而为愉悦,原本是牺牲可以转而为幸福。 合一论是针对康德借助审美来沟通自然与自由两界而提出来的。作者将牟宗三的合一论分为“早期圆成论”与“后期合一论”。两者的思想主旨基本一致:天心本体既可以创造命题世界(自然),也可以创造道德世界(自由),而且在创造的同时还能够欣赏自己的创造,这种欣赏就是审美,所以在本体处,真、善、美是圆成合一的。两者的不同在于“无向”与“无相”问题。“无向”是指无关于时空与道德概念的判断,由此而达到的一种合一境界即“无相”,既无真相,亦无善相,更无美相。智的直觉无关于概念,所以无向判断其实就是智的直觉,而无相境界即是物自身。 以上三论把从熊十力那里继承过来的道德存有推向了更高的理论层次。作者对此给以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存有论意义深远,“很可能成为今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第三卷,第3页),圆善论的理论价值在近代以来“无第二人能够与之比肩”(第四卷,第212页),合一论提出的一种不同于康德的审美观点与综合思想,“是牟宗三相关思想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五卷,第137页)。 当然,这三个部分也有其理论问题。在无执的存有论中,道德之心通过赋予宇宙万物道德价值与意义而创生存有,这种创生道德存有虽然不执于时空范畴,但执于道德“善相”,所以这种创生及其对象并非康德意义上的智的直觉与物自身。在圆善论中,道德之心通过“诡谲的即”与“纵贯纵讲”将原本是牺牲苦罪转化为幸福,这种幸福只是一种精神幸福,而非物质幸福,而康德圆善论中的幸福则是物质幸福,所以牟宗三并没有解决康德意义上的圆善问题。在合一论中,无向判断虽然无时空和道德之“向”,但并非无一切“向”,审美是主体影响对象,这种影响本身也是一种“向”,只不过这种“向”是一种不同于时空与道德之“向”罢了,所以无向判断及其对象“无相”境界并非康德意义上的智的直觉与物自身。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