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在论题切人、史料解读、议题聚焦等方面同样体现出有别于以往政治史研究的新特点。 (一)“从侧面理解政治:论题切入方式的转变 作者选择的论题有别于传统政治史研究中如上层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变法、党争、精英政治人物等。实际上,怎样进入选题,选择何种论述角度,有时较选择何种题目更重要。作者称其研究“一方面从宋元交替的朝代更迭,渐及于两宋之际的南渡伊始;另方面由边缘人物与地方事务切入从侧面理解政治问题,进而讨论社会性议题”(第241页)。 作者由职能转变的角度讨论巡检,进而揭示背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五代巡检就成为探讨唐宋社会变迁的重要课题(第17页),是为小问题、大关照。从“政治力与社会力的交会角色”(第85页)人手解读弓手“将唐宋基层武力与社会的关系加以连结并观察其变化作为了解唐宋社会变革研究基础之一(第69页),尽显以点带面之效。从宋元长时段揭示四明士族兴衰演变的脉络及其内外因素,以此提升论题的学术意义。作者说在宋史研究中要“超脱一个断代学者的眼界看问题”①,言之凿凿。“县”是国家权力深人基层社会的基点(第116页),以此切入观察宋代基层政治运行与民生百态,可谓见微知著。 通过洛阳豪雄的经历,揭开北宋衰亡、南宋重建、金人南下以及刘豫政权忽兴骤衰间诡谲多变的关系;“军情搜集与传递”具体而微然从中反映宋蒙交替时南宋、蒙元、大理、安南及溪洞部族等错综复杂的博奔互动,诚大矣哉!显然’在“边缘”、基层”之处与“之际”、“交替”之时,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历史发展充满种种矛盾和变数,与常见的政治史研究中讲求“必然性”、“ 规律性”的论题相比,反而能展现出历史的多重面向。看似“偏狭”的论题,因切近方式的改变更易生发新意。作者所谓“从侧面理解政治问题”,就是此意。 (二)“培养史料敏感度”:史料的深度追问 黄宽重的治史经验是“透过阅读培养史料敏感度,搜集筛沥有意义的材料,往往就能逐步串联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课题(第11页)。作者通过《明公书判清明集》分析基层社会的多维秩序,挖掘墓志铭中士族演变的信息与边防政务运行中的政治隐情等,均值得称道。学界常论及“新材料”问题除新出土文献等外,可能材料的“新”“旧”更多地在于如何解读。对材料的“敏感”和深层追问,实则由视野的变化所弓发。关于宋蒙广西战役的讨论作者主要依赖李曾伯所著《可斋杂稿》,确切说是《可斋杂稿续稿》5卷至9卷宝祐五年闰四月到景定元年三月李曾伯向理宗的百余份奏札。然作者在“讯息传递”的追问下揭示出南宋军事决策形成与执行过程以及宋蒙关系变化,新意迭出。材料有赖于“烛照”,诸多有价值的材料和有意思的细节因缺乏开阔的视域与敏锐的问题意识被轻易忽视了。作者称其研究:“选择了与前辈不同的方向。我从文集人手,冀能以异于往昔的探讨方式,了解更为丰富多样的历史图像(第241页)。“不同的方向”和“异于往昔的探讨方式”,正是作者从常见史料中屡获新见的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黄宽重、刁培俊《学科整合、国际化趋势与数位化时代的史学研究与教学—著名学者黄宽重先生访问记》,《历史教学》2006年第4、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