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孔子与春秋执政卿(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胡发贵 参加讨论

    二
    揆诸文献,“仁”也是春秋执政卿关注的话题之一,如《左传》中“仁”字凡33见,《国语》中24见。其要义,一是对人的关爱。如“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以及“仁,文之爱也”等,都揭示了仁意中的人道关切。二是同情人的悲悯情怀。如“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乘人之约,非仁也”等,则流露了对人不幸处境应有的同理心和恻隐之情。三是孝亲,“爱亲之谓仁”,其实质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忠诚,即所谓“不背本,仁也”。《国语》载,晋献公死,舅犯反对公子重耳趁乱回国争夺君位,“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可见孝尊父母是其时仁的通义和共识。四是仁被视为兼纳众善的美德,“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左传》襄公七年)。文中所谓“参和”,即融汇德、正、直三种品德,显然,仁是一种包容性的、集成性的大德。
    孔子对春秋智者的仁学实践和思想,十分熟悉。《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孔子之言:“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史称郑子产和孔子关系亲密,“如兄弟”一般,而子产“为人仁爱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仁人”,所以孔子盛赞他为“古之遗爱”。孔子思旧推新,创造性地发展了春秋智者的仁学观念。首先是弘扬了“仁”的人道情怀,鲜明而清晰地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并突出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命尊严的绝对维护。马房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同时,孔子也着力强调仁者爱人的普遍性,“泛爱众而亲仁”,即仁者应爱所有人而不仅仅是血亲故旧,而“博施济众”,也是孔子的仁爱理想。其次是突出了仁的全德之意。孔子发展了春秋智者的“参和为仁”思想,强调仁是众德之母,兼摄一切美德。如孔子坚信,仁涵括“恭、宽、信、敏、惠”五德,可见仁德的包容性。又如“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之类说法,也折射了仁为含德之德的特性。仁的这种母体化,或者说全德化,显然表现了孔子不再将仁只看成一种普通的常德,而是一种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根本性的美德。再次是突出了仁的至德之意。在孔子的仁学思想里,仁不仅是一种兼蓄并容的全德,更是一种至纯至臻的大德。在孔子的品德、人格谱系中,仁仅次于圣,但远高于其他诸品。楚国令尹子文,屡次罢官,但毫无怨色,孔子认为虽他算得上忠,但还够不上仁。春秋时有名的贤人陈文子宁肯放弃富贵,也不愿住在弑君之国。孔子依然认为他算得上清高,但也谈不上“仁”。孔子诸多弟子中,子路善军事,冉求能理政,公西赤擅外交,但孔子认为他们都远未及“仁”,唯有箪食瓢饮的颜渊可称“仁”。孔子非常崇尚的殷商名臣微子、箕子、比干,也被称许为仁者。这种仅次于圣的仁之理解,无疑赋予了仁极高的价值内涵,也将仁从普通一德拔高为高山仰止的不朽之称。最后,仁还被升华为一种神圣的信仰,是一种终极性的价值依归,“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也是一种绝对的价值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孔子守正推新,传承了春秋执政卿仁学观念中的人道情怀和美德认知,又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将“爱亲之仁”提升到“爱人之仁”的新境界,形成了意蕴隽永的孔门仁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